廣州市大田山填埋場氣體發電工程
摘要:以廣州大田山填埋場為例, 重點介紹了利用填埋氣體生產電力的工藝和技術要求,并對填埋氣體發電的二次污染狀況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了分析。
填埋法處理生活垃圾在我國是主要的處理方法,約占垃圾處理總量的90% 以上。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這些有機物腐爛分解后產生大量的填埋氣體,其中有占填埋氣體總量40%的二氧化碳,這是一種常見的溫室氣體,是導致全球變暖的元兇。其次是占填埋氣體總量60%的沼氣,即甲烷氣,這是一種無色無味,易燃易爆的氣體,它的溫室效應高出二氧化碳25倍。甲烷同時也是高級清潔能源,它的任意排放不僅污染環境而且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
20世紀80年代在國際上利用填埋氣體進行發電,實現填埋氣體綜合利用剛剛起步,處于小試和研究階段,90年代美國、加拿大等一些先進發達國家開始將研究成果推廣應用到各大型的生活垃圾填埋場,90年代末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技術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在這期間,聯合國國際環境保護會議上曾多次呼吁世界各國要重視和解決填埋氣體的回收與利用,要全面合理解決填埋氣體對世界環境造成的危害。由于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研究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9O年代,生活垃圾填埋場產生的填埋氣體仍然無法回收利用,只能讓它向大氣任意地排放。因此,生活垃圾填埋場火災、爆炸的問題時有發生。為此,1992年中國政府在聯合國里約熱內盧的環境發展大會上表明中國政府已將“城市固體廢棄物中的填埋氣體的回收與利用”作為《中國環境保護21世紀議程》。全國第一個填埋氣體發電廠— — 廣州市大田山填埋氣體發電廠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建設起來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DZY09010802.pdf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