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應改革和技術雙管齊下
來源: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雜志 閱讀:3904 更新時間:2012-05-02 14:44近年來,生態資源問題日益加重,但由于種種原因,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并未得到完全遏制。近年來,生態資源問題日益加重,但由于種種原因,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并未得到完全遏制。
《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下稱《規劃》)在水環境保護、大氣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和監管方面做了嚴格規定。
“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投資需求將達3萬億元,環保產業機遇空前。
針對環保政策和企業環境修復技術的相互關系,《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采訪了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市場總監劉力奇。
CEI:環境污染日益加劇,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卻越來越高。你怎么看技術在環境修復中的重要性?
劉力奇:技術是動力,技術和企業經驗捆綁在一起,重要性排名第二位。不管現在還是未來,法規制度永遠占據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技術分為已經掌握的技術和新研發的技術,現有技術對當前工程非常重要,占據第二;而新研發的技術只是一種儲備力量,是未來的驅動力。
企業應該有一個宗旨原則,絕不拿用戶當實驗品,給客戶用的技術肯定是已經成熟的技術。
而重要的是你怎么用技術。用哪項技術、技術用到什么分寸、如何組合技術,這才是最重要的。
CEI:怎么理解“科技保障安全”?
劉力奇:在我看來,這是個原則問題。這個安全不是狹義的安全,而是廣義的安全,環境的安全、百姓的安全,當然包括還有公司員工的安全。
出了問題用什么樣的方式解決都是技術,沒有技術手段的話,所有安全都難以得到保障。
根據實際情況,達到工程當初設定的目的,同時業主、監理、實施企業三方共同檢驗,這些技術手段都是用來保障安全的。
CEI:環境與企業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環保企業如何更好地履行環保職責?
劉力奇:主要有兩點:第一,勇敢地說不,能做的工程項目就做,做不了的堅決不做,應量力而行,我們公司每個月都有幾個不做的環保項目。
第二,企業要有足夠的綜合實力,無論是資金、人力資源,或者是手中儲備的技術手段,要清楚知道自己的位置,才能履行好自己的義務和職責,不辱使命。
CEI:你怎么看企業在推動環保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劉力奇:當政府政策法規的指向性是鼓勵企業扮演主要角色的時候,企業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企業對環保市場推動不大。希望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企業可以先投入資金,同時企業的回報可以在出讓的土地市場中獲得相應的收益。
CEI:“十二五”期間政府通過多種措施推動環保產業發展,《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的出臺為公司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你怎么看環保產業未來環境修復和污染防治方面的趨勢?
劉力奇:從“十二五”規劃來看,我們公司所涉及的這兩個細分方向上,可望達到8千億的需求量。目前我們企業的年營業額大約是6~8個億,因此從市場份額這個角度來看,《規劃》帶來的發展潛力巨大。
雖然我們國家的土地污染史時間較長且情況復雜,由此引起的突發事件也屢見不鮮,但我們還是盼政府主管部門在充分論證、科學決策、適當引入市場機制的前提下,盡早完善有關土壤污染治理的法律、規范和標準體系,讓符合要求的企業在規范的市場上發揮能力。
以慎重的態度建立土壤污染法規體系,因為這關乎著污染區域人民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