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白洁少妇系列h,小小水蜜桃免费影院,丝袜美腿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入口,中文在线最新版天堂

谷騰環保網

南京瑞潔特膜分離科技有限公司

關注度:13729 活躍度:59 谷騰指數:14143

瑞潔特:分離膜行業“十二五”發展指南(摘選) 

             來源: 閱讀:4256 更新時間:2012-01-11 15:25

一、行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一) 行業現狀

 膜分離技術作為一種新型、高效的流體分離單元操作技術,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飛速發展,已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各個部門。2009年包括膜制品、裝置和相關工程的世界分離膜市場規模在450億美元左右,其中膜制品約80億美元。國內,2009年分離膜制品市場約為60億元人民幣,加上相關工程,市場規模達250億元人民幣。

 目前,全國從事分離膜研究的院所、大學超過100家,膜制品生產企業300余家,工程公司近1,000家,在分離膜幾乎所有的領域都開展了工作,產品生產規模化,涉及反滲透、納濾、超濾、微濾、電滲析等單元操作或集成的膜法水處理系統,氣體混合物的膜法分離,液體混合物分離的滲透汽化膜過程,以及醫用血液透析膜等。

 水處理方面的應用約占國內分離膜市場的85%份額,單項處理能力已達到5萬~10萬立方米/日,單項工程合同金額越過億元人民幣大關。就分離膜研究、生產和應用的總體規模而言,我國現已與北美、歐洲并駕齊驅,并很快將躍居世界首位。從事分離膜制作和工程應用的研究機構數量、研究人員總數而言,已位居世界第一位。

——反滲透(RO)

 反滲透膜分為高壓、中壓、低壓及超低壓膜幾類,近年又商品化了0.2MPa~0.3MPa下出水的極低壓膜。當今流行的芳香聚酰胺復合膜,其功能性也在不斷擴展,商品化了抗氧化、抗污染、高通量的膜。2005年世界RO膜產量4000萬平方米,銷售額近5億美元,2010年世界產量約為5500萬~6000萬平方米。

 主要用于脫鹽和脫除水中有機物雜質的反滲透膜,2009年國內市場的規模約為20億人民幣。中、低壓及超低壓膜已實現國產化,性能優良;用于海水淡化的國產高壓膜的性能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國產反滲透膜的年生產能力約為400萬平方米,市場占有率已由5年前的3%~5%提升到目前的10%左右,并有部分出口。目前國內已建成的日產淡水100立方米以上的RO海水淡化裝置有近40套,總產水量為42.5萬立方米/日,擬建和在建的RO法海水淡化設施的總產水能力超過90萬立方米/日。RO法苦咸水淡化方面,2000年在黃驊建成了規模為1.8萬立方米/日的亞海水RO淡化系統;2005年在東莞建成了10萬立方米/日的亞海水淡化系統。

 近年來,我國在工業廢水、城市污水處理、再生水回收中廣泛采用了RO為核心的集成膜過程,在電力、鋼鐵、石化廢水及市政污水處理、再生水回用等方面都有1萬立方米/日以上規模的示范工程完成,成為膜法水資源再利用的技術發展趨勢。

——納濾(NF)

 納濾膜最大的應用領域是飲用水軟化和有機物的脫除,在工業下游產品脫鹽與濃縮方面,它正取代傳統的離心分離、真空蒸餾、加熱蒸發等工藝;它也被用于廢(污)水處理再生水回用。國內納濾膜市場的規模大約是反滲透市場規模的1/10,內資企業只有2~3家能夠生產納濾膜,產量和產品性能都顯不足,尚未批量生產,應用領域與規模也有待拓展。

——超濾(UF)和 微濾(MF)

 超濾和微濾膜都是多孔膜,由于工作壓力較低,所以也統稱為低壓膜,用于水體除菌除濁,或流體中的固/液分離,有用物質回收等。

 UF和MF膜是我國分離膜的第一大產業,制造廠商多達100多家,是我國膜產業中企業數、產品種類、型號最多,產量最大,是能與國外產品抗衡的領域。8家規模化企業的微孔濾膜合計產能已超過3000萬平方米/年,5家代表性企業已售出的超濾、微濾膜的合計處理水量約為510萬平方米/日。近年來,微孔濾膜大量用于反滲透的前處理和膜生物反應器(MBR),涉及海水淡化、高品質飲用水制備以及污水處理再生水回用等。UF/MF市場中的高端領域(電子工業用超純水、電泳漆回收、制藥、酶制劑等用途)目前基本由國外企業控制,但在中、低端的水凈化市場,國產膜因性價比較高占有絕大優勢。近年來,通過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國內企業推出了不少優秀的新技術、新產品。據不完全統計,UF/MF的應用實施例多達1500余種。采用微孔濾膜MBR污水處理工程,單項處理規模已達到10萬~11萬噸/日,躍居國際一流水平。

——電驅動膜

 電驅動膜包括一般的離子交換膜、雙極性膜及用于新能源電池的隔膜和氯堿工業用全氟磺酸(羧酸)膜。我國的離子交換膜以異相膜為主,也有均相膜批量生產,合計年產70萬平方米,居世界第一位,生產主要集中在3~4家企業。

 國產異相離子交換膜價格低廉,在中、低端市場極具競爭力。近年來又成功推出了低滲透異相離子交換膜、電去離子(EDI)專用膜,并在研發耐酸、耐堿、抗氧化、抗污染膜,一價離子與多價離子分離膜,以及高濁度下使用、濃縮分離用、電泳涂裝用等專用膜,應用目標現在已從傳統的苦咸水脫鹽轉向化工分離,采油、天然氣回注水處理,糖類、蛋白、氨基酸的濃縮提純,酸、堿回收等方面。

 全氟離子交換膜是氯堿工業和燃料電池的核心材料,我國歷經30余年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實現了20萬平方米/年產能的工程放大,使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全氟離子膜制造技術的國家。國內已經布局研發鋰離子電池和儲能用釩電池用隔膜,大功率鋰離子電池用膜的研發已取得重大進展。

 電去離子(EDI)是一項嶄新的制取高純水的技術。它將電滲析-離子交換-電化學再生結合為一體,徹底革除了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酸堿再生工藝,避免了廢水排放。用EDI代替傳統的離子交換樹脂,全國每年可節省酸、堿近1000萬噸和大量的沖洗用水。我國EDI裝置產超純水能力已逾萬噸,年增長率為20%。

——氣體膜分離過程

 國內已成功用于富氮、富氧、氫回收、天然氣中酸性氣體(H2S、CO2等)脫除、空氣和天然氣脫濕等方面。

 世界氣體分離膜市場規模2010年將達到3.5億美元/年;2020年預計可升至7.6億美元/年,膜分離裝置單套規模將達到104~107標準立方米/日的水平。國內氣體膜分離市場以每年30%的速率遞增,2010年膜及設備銷售額可望達到4.5億~5億元人民幣。國內目前能生產富氧分離膜、氫分離膜、二氧化碳分離膜和有機蒸氣分離膜,除后二者與國外先進水平相當外,富氧和氫分離膜性能與國外尚有距離。

 氣體膜分離裝置和工程近年來呈現大型化趨勢。膜法氫回收裝置主要用于合成氨生產中的氫回收,甲醇裝置氫回收和煉廠氣氫回收,市場需求相當大,僅合成氨中的氫回收一項,就有400多家企業應用了膜技術。預期CO2膜分離技術將隨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政策的深入實施,以及CO2氣源的解決而實現快速發展,在今后幾年內隨著四川氣田和海上氣田的開發,氣體分離膜還將大量應用于天然氣的凈化。

——滲透汽化(PV)和蒸汽滲透(VP)

 滲透汽化膜分離技術特別適用于精餾難以實現的近沸點和恒沸點混合物的分離,用于從工業酒精生產無水乙醇節能75%,用于從85%的異丙醇生產無水異丙醇節能65%,用于酯化反應生產乙酸乙酯節能58%。目前,全世界約有近400套PV工業裝置在運行,其應用主要集中在有機液脫水,少量用于水中脫除或回收有機物。有機液/有機液混合物分離,如醇/苯、醇/環己烷、苯(甲苯)/環己烷、二甲苯同分異構體、丙醇同分異構體、己烷同分異構體、汽油脫有機硫等,尚處于實驗室研究或中試階段。

 國內,約有4~5家企業能生產滲透汽化膜、相關裝置和建設處理工程(處理規模約在1萬升/日以下)。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已有兩家企業開始生產和應用無機滲透汽化膜;中空纖維型滲透汽化膜和組器也已有實驗室樣品問世。

 蒸汽滲透,國際上約有420套工業裝置在運行,主要用于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生產中的單體回收,天然氣生產中的C3及以上氣體和酸性氣體脫除,液化氣的回收,煉油廠裝車站臺和加油站的油氣回收等,國內市場規模在5000萬元/年左右,年增長率30%~40%。

—— 醫用膜

 醫用膜包括人工器官用膜(如:血液透析膜、膜肺氧合器、人工肝、人工胰、人工皮膚等),及膜生物醫學分離器用膜(如:胸腹水濃縮回輸器、血液濃縮器、血液成分分離器、血脂過濾及人工神經導管電器等),目前,國內應用的最主要領域是治療慢性腎衰竭的血液透析器,它的核心部件是血液透析膜。

 血液透析及血液過濾、血液灌流、血漿分離等醫學用途都基于滲析過程。全世界年消耗血液透析器約1.3億支,我國約在1000萬支左右,市值15億元人民幣。國內目前有4~5家規模企業生產血液透析膜和組器,僅占國內市場份額的10%左右。

—— 新膜和新膜過程

 目前國內都在開展研究,雖然尚未實現產業化,但具有很好的潛在應用前景,如:膜接觸器(膜吸收、膜吸附、膜蒸餾、膜蒸發、膜結晶、膜脫氣);膜色譜;選擇性響應功能膜(又稱智能型開關膜,閘膜);膜傳感器等。目前備受關注和研究較多的是膜蒸餾過程,涉及海水淡化及反滲透濃水的利用技術,為此,作為膜蒸餾的關鍵材質-超高疏水性膜的制備受到關注。

(二)主要問題和制約因素

 ——主要問題

 膜技術的應用領域局限。我國用于脫鹽的反滲透膜與納濾膜約占分離膜市場份額的56.1%,大大高過超濾、微濾膜的總合,與國際上微孔濾膜占45%~60%相比,低壓膜的應用有待大幅擴展。我國超濾膜的用量大大超過微濾膜,也與國際趨勢不同,這除了一些歷史原因外,在于應用觀念有誤所致。

膜材料、輔料及膜、膜元件大部分靠進口

 用于制作膜的原材料,像聚砜、聚偏氟乙烯、聚醚砜及食品級聚氯乙烯等雖然國內有生產,但因并非為制膜專用生產,質量又不穩定,因而不得不大量進口。據估計大約膜材料的50%~70%依賴進口。

 現在反滲透膜90%是進口產品;超濾和微濾膜約40%進口;氣體分離膜、血液透析膜、特種分離膜大部分依靠進口;氯堿工業用的全氟磺(羧)酸膜目前幾乎全部依靠進口。

 內資膜企業規模小,研發能力弱,資金短缺。年產值在500萬元左右的中小企業約占膜企業總數的85%,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廠家約占8%~10%,年億元產值以上的企業只占4%(他們還大都有外資投入的背景)。膜企業中,國有控股公司及事業單位約占50%,另外50%包括民營股份、外資、合資、個體等多種形式。規模小、無力進行新產品研發,產品在低檔次上徘徊是一大弱點。

 外資企業強勢入場。國際著名的膜元件制造商和水務公司已悉數進入中國市場,有的還在我國設立了研發機構或制造廠。外資企業依靠產品性能和資本運作的優勢占據了國內膜產品和膜處理工程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

 市場規范化程度不夠。膜、膜元件,特別是超濾、微濾膜和膜元件,品種多、型號亂,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和市場準入制度,市場處于無序競爭狀態,缺乏第三方技術評價。

 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明顯。雖然部分國產品已處于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但就總體而言,膜產品的制作技術和產品性能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尚存較大差距,產品的性能不高,不穩定;集成創新成果在應用領域解決了一些國內、外尚未解決的應用難題;技術配套差,膜組件制作大都還是靠人工或半人工操作。

 工程領域國產膜應用率較低。近年來,隨著我國水務行業的發展,國外大型膜產品公司強勢進入我國水務市場。盡管國產膜的的性能在某些方面已于進口膜相當,但是國產膜的社會認可度仍稍顯不足,這導致在大型工程領域國產膜應用率較低,國內膜產品市場受到比較大的沖擊。

——制約因素

 膜應用基礎研究、產品開發的投入少、力度小。如我國頗受重視的反滲透膜開發,近25年來的研究經費總投入只相當美國在該方面初期研究投入的1/500。因此初始研發和后續開發工作往往無法把工作做深做完整,開發出一個經得住產業化考驗的產品。

 國家工業配套的能力雖有很大進步,但仍顯不足。如國內反滲透水處理工程中常用的高壓泵、能量回收裝置現在基本都得靠進口;無紡布生產企業國內很多,大、中型企業也有數家,但因制膜用無紡布用量少,企業不愿試制與生產。制膜用原料、輔料性能不過關是各種膜生產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其直接后果就是造成制出的膜組件性能不高、不穩定。

 內資企業資本運作困難,影響市場運營。在當今國內水處理市場青睞BOT、BOO形式的情況下,多數內資企業因資金不足,難有機會參與大、中型工程的招標; 膜制品和處理工程因招標中的暗箱操作,惡性競爭,造成膜企業的正當商業利益得不到保證。此外,業主方應付貨款遲遲不到位或長期拖欠,造成膜生產企業和工程公司運轉困難,無力投入研發、標準化、改進生產工藝等提升企業水平的工作。

水價未調整到位,使水處理工程的市場運作困難,也影響了企業的開發力度和技術投入。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國際視野和戰略思維,把握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大力推進分離膜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替代進口,提高自給率,走上新型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科技創新與產業振興相結合。發揮科技引領和支撐作用,加快轉變增長方式,促進產業升級,提高中高檔產品比重,促進產品升級換代。

 二是堅持解決當前問題與著眼長遠發展相結合。標本兼治,按照重點跨越、引領未來的要求,增強發展后勁。

 三是堅持技術改造與自主創新相結合。加大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力度,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強化技術改造;促進產業技術的系統化和集成化;加強關鍵和前沿技術研發,增強自主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

 四是堅持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實施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

(三)總體發展目標

 ——在分離膜全領域形成完備的、規模化的膜與膜組器的生產技術與生產能力,膜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超低壓、抗污染、抗氧化RO膜及海水淡化用高壓RO膜實現產業化(生產8英寸及8英寸以上膜組件為主),產能達到1000萬平方米/年,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產RO膜應用進入水處理高端領域,國內市場占有率上升至25%~30%,并有出口;能自主設計、集成具有國際第三代、第四代水平的RO膜生產線。

 2.微孔濾膜(超濾和微濾膜),開發并實現多種方法和多種膜材料的制膜技術,研制高強度、高水通量、耐污染的UF、MF膜,產能達到4500萬~5000萬平方米/年。既要突出具有高性能、高性價比的產品的生產,也要注重低價超濾、微濾膜的產業化,以推動膜技術在更大范圍內的推廣應用。

 3.電驅動膜形成100萬~130萬平方米/年的生產能力,開發生產多種離子交換膜和用于工業滲析工藝的均相膜,開發組器新技術:多隔室、多形式、模塊化。

 氯堿工業用全氟離子膜實現規模化生產(20萬平方米/年),并在10~15家氯堿廠進行可信度電解示范與推廣,“十二五”后期替代進口膜率達60%;加快高性能新能源電池隔膜的產業化開發(包括質子燃料電池、鋰離子電池及釩電池等),實現批量規模化生產,性能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進一步提高氣體分離膜(含滲透汽化膜和有機蒸汽透過膜)和組器的產能和產品性能,將國產膜器的市場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實現二氧化碳分離膜的規模化生產和大規模應用。

 5.積極推進醫用膜的開發和產業化,重點提高血液透析膜的性能,爭取國產膜的產量達到360萬~420萬平方米/年,市場占有率提高至30%~35%。

 6.開發與膜過程配套的專用裝備(如玻璃鋼膜殼設備、機、泵、閥門、儀表等),促進膜產業鏈的形成。

 經過以上努力,到“十二五”末期,膜產業這個新興的產業,實現千億元的行業規模。

——大力推進膜技術在國民經濟各領域的應用推廣,建設示范性膜法處理工程

1.積極推廣反滲透法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技術

 海水淡化工程逐步實現大型化,建立10萬立方米/日的RO膜示范工程及與之相匹配的膜法(超濾、微濾)預處理工藝、系統,實現系統優化;單機產水規模達到1萬~3萬立方米/日,設備造價比目前降低30%;研發和優化國產壓力容器、能量回收裝置和高壓泵等關鍵配套設備,使造水成本比目前降低20%左右。設計與建造20萬~30萬立方米/日的RO法海水淡化系統;新增RO法海水淡化能力100萬~150萬立方米/日,使我國成為國際上膜法海水淡化大國。重點支持膜材料和輔料的國產化;新制膜工藝的自主開發;膜組器工藝的優化;高性能配套機電產品的研制與產業化;以及示范性工程的建設。形成3~4個RO膜和膜元件產業基地;在全國建成3~5個RO技術(結合熱法海水淡化技術)示范城市和示范區,建成1~2個RO法工程研究中心和研究試驗現場。

 建設20萬~25萬立方米/日規模的RO法苦咸水淡化系統和10萬立方米/日規模的離子交換膜電滲析苦咸水淡化系統。

2.在市政供水領域加快推進膜法處理技術,實現飲用水的高品質化,確保飲水安全

 自來水生產,在傳統工藝后加入超濾(UF)或微濾(MF)終端處理工藝(必要時還須添加反滲透或納濾),以獲得高品質飲用水,保證2012年強制執行的飲用水衛生新標準106條的執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建立處理規模為50萬~75萬立方米/日的自來水膜法凈化工程(包括NF、UF、MF法等);面向中小城鎮的應用,建立10萬~15萬立方米/日的微污染水處理示范工程(包括RO、NF、MF、UF法等或其集成膜技術);關注UF法用于農村改水工程的可操作性,實現一定程度的推廣(爭取達到應推廣量的10%~15%左右)。

3.廢水資源化(包括工業廢水、市政污水的處理、再生水回用,也涉及產業廢水的零排放、清潔生產)

 對多種工業廢水,分別建立廢水處理、再生水回用的5萬~10萬立方米/日級的示范工程;提高大規模應用中的工藝設計、系統配套和膜組器的水平,并促進基礎材料、相關機電產品性能的進一步提高;增加膜品種和大幅度提高膜產量(高性能RO、NF、MF、UF膜和特種離子交換膜、均相離子交換膜、滲透汽化膜等);加強對工業廢水處理直接回用的無機膜技術的推廣;MBR等膜處理技術逐步推向市政污水的資源化。

4.工業節能、節水與循環經濟

 通過膜法處理技術,推動所有膜過程在生物制藥、染料、化工與石化、鋼鐵、有機產品分離與濃縮、提純,有用物質回收,及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應用與產業化,促進生產工藝的革新,實現節能、節水和節約資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積極開發各工業部門節能減排和工藝改造所需的專用膜;開發20~30項利用膜技術的、具有行業帶動性的節能、節水和節約資源的新生產工藝。

5.配套國家級大型工業裝置的研發生產,大型工程的建設及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與產業化。

——加快建立膜產品與工程的標準體系和評價中心

 目前我國膜行業標準亟待完善,各種膜產品、膜組件質量參差不齊,使用戶無所適從。在十二五期間,應加快建立膜產品與工程的標注體系和評價中心,盡快規范我國膜市場,從而推動我國膜產品的進一步應用。  

三、發展方向與任務

(一)發展重點方向

 ——重點應用領域

(1)海水淡化和苦咸水淡化

 世界海水淡化工程合同金額,10年內預計將達800億美元,國際上RO海水淡化的比率已遠超過熱法。僅沿海地區的一些城市近5~10年淡水需求量預計就將達到5億~8億立方米/年,到2020年可能達到250萬~300萬立方米/日(8.3億~9.9億立方米/年)。

 苦咸水淡化在解決淡水資源不足方面也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沿海地區和西部地區有大量灘涂和鹽堿地,地下水、地表水含鹽量高于1000毫克/升,成為苦咸水或亞海水。我國苦咸水淡化需求量2015、2020年有可能分別達到230萬~250萬立方米/日和280萬~300萬立方米/日。

(2)微污染水處理,保證飲水安全

 我國有3億人每天喝的是不達標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即使城市自來水,由于使用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傳統工藝生產,加上市政供水管路已幾十年沒有更換,所以,城市自來水的濁度、污染物、消毒副產物的去除有限,特別是無法處理抗氯性病原微生物。

 2012年我國將強制執行新的飲用水衛生標準106條,靠傳統工藝是不可能實現這一目標的,必須大力發展以超濾(或微濾)膜技術為終端處理技術的高品質飲用水生產工藝,不僅大中城市需要,小城鎮也同樣需要。

(3)廢水資源化

 包括工業廢水和市政污水的處理、再生水回用,是膜技術今后的重要應用領域。我國石油化工工業年耗水18億噸,每年約有9億噸污水排放,而且都含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而采油生產每年需回注水約10多億噸,回注水的水質要求較高,很難用常規方法分離處理,超濾和微濾被認為是處理油田污水最有效的辦法,年處理需求約在6億立方米左右。

 我國鋼鐵行業噸鋼外排水量為6立方米,2005年總量達18億立方米/年(包括冶煉廢水,軋鋼廢水,煤氣、焦化廢水及生活用水等);我國有一萬多家制藥企業,2000余家染料企業,產生大量廢水。全國工業用水的80%~90%用于冷卻循環水,它們的處理回用是工業節水和廢水資源化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廢水資源化勢在必行。我國近年來在煉油和發電行業也以市政污水為水源,采用雙膜法成功獲得了鍋爐用水和生產、生活用水;采用膜生物反應器工藝將工業廢水處理實現了再生水回用。

(4)促進工業產品生產工藝優化,實現節能減排

 包括提高工業用水、用氣的循環利用率及通過引進膜分離技術改變產品的傳統生產工藝,實現節能減排、有用資源回收。我國在賴氨酸生產、味精生產和Al2O3生產中均采用了膜處理技術,節約了用水,保護了環境;氣體分離膜從合成氨尾氣中回收了63%的氫氣。另外膜分離技術在垃圾滲瀝液的處理方面也有應用。

(5)新能源電池

 燃料電池、鋰離子電池及釩電池是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燃料電池汽車是未來主要新能源汽車之一,全氟磺酸質子交換膜是車用燃料電池的核心部件;鋰離子電池具有廣泛用途,大功率鋰離子電池也是未來電動汽車的候選動力之一;釩電池是目前發展勢頭強勁的優秀綠色環保蓄電池之一,可作為太陽能、風能儲能電源和各種備用電源及電網調峰電站,它可深度大電流密度放電,充電迅速,比能量高。

(6)醫用膜

 包括醫療用膜和醫用檢測膜。目前國內的透析器市場基本為進口產品占據,內資的4~5家生產企業在產品質量、生產設備、工藝技術等方面與進口產品還有較大差距,必須盡快提升水準。此外,血漿分離器、肝腹水處理器等以分離膜為關鍵部件的醫用器具也有迫切的需求。

(7)作為重大技術設備核心的膜的開發

 氯堿工業是我國化學工業兩大支柱產業之一,全氟離子膜是氯堿工業的核心。我國目前氯堿工業產值為1000億元/年,離子膜燒堿占70%,每年離子膜消耗約50萬平方米,價值20億元,直接與間接效益巨大。東岳集團全氟膜的開發成功是膜技術配套國家重大裝備制造的重大成功例之一。

 ——適用于重點應用領域的高性能膜(海水淡化反滲透膜、高性能微孔濾膜、電驅動膜、無機膜、新能源電池隔膜、醫用血液透析膜等)的規模化制造技術;膜組器的優化和革新;膜產業應用工藝開發及建設膜技術為核心的處理工程。

(二)主要任務

——產業化項目

 海水淡化用反滲透膜的規模化生產;高性能納濾膜的產業化;氯堿工業用全氟離子膜的規模化生產;高強度、高通量微孔濾膜的大規模產業化;無機微濾、超濾膜和分子篩滲透汽化膜的規模化生產;低成本膜,特別是低成本微孔濾膜的大規模產業化;高性能特種電驅動膜的規模化生產;醫用膜的規模化生產。

——工程建設項目

 1.5萬立方米/日(單機)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示范;沿海工業園區水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工程;膜法生產高品質自來水的示范工程(10萬立方米/日);納濾膜生產高品質飲用水的示范工程(5萬立方米/日);膜法水處理集成工藝處理冶金、焦化、印染、化工及采油廢水的示范工程;大型低耗能MBR污水處理示范工程 (10萬噸/日);滲透汽化膜有機溶劑脫水的大型示范工程 (1萬噸/年);氣體分離膜(CO2)規模應用示范工程;膜催化反應器大型工程化示范;集成膜技術用于生物工程的示范;垃圾滲瀝液膜法處理示范工程。

——研發項目(包括研發和中試項目)

 反滲透海水淡化關鍵材料、組器及其應用技術的開發、優化;新型淡化技術研究;高耐氯含氟納濾膜、低壓納濾膜(操作壓力小于0.3 MPa)的制造與應用技術;高性能納米孔道卷式炭膜的開發;臭氧生物活性碳、氣浮技術等與微孔濾膜集成,用于大規模高品質自來水生產的技術;智能膜與膜色譜材料的規模化制備及其應用技術;高性能微孔濾膜膜材料和制膜方法的綜合研究;高性能新能源電池隔膜的產業化開發;中空纖維式滲透汽化膜和膜組件的開發,及其相關耦合技術的建立;高性能氣體分離膜制備;高性能高分子醫用膜和人工臟器的產業化;開發除磷、除氮、低能耗的膜生物反應器新工藝;與膜過程配套的專用裝備的開發。

四、政策措施建議

(一)制定積極鼓勵產業政策

 采取“政府引導、市場培育”,逐步向“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過渡的發展模式,通過國家、地方、企業、社會聯合籌集,通過國家撥款、貼息貸款、發行債券、社會融資、利用外資等多種方式,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穩定可靠的海水淡化、苦咸水淡化,市政供水升級改造,污水處理再生水回用開發的保障體系。

 鼓勵組建海水淡化和污水深度處理綜合利用的大型企業集團,對其在項目審批、項目貸款、生產用地批租方面給予優惠;鼓勵沿海電廠規劃建設海水淡化裝置,向水電聯供企業發展,并給予電價優惠;鼓勵組建項目公司或企業集團參與國際海水淡化項目承包;鼓勵利用新型可再生能源發展海水淡化和其它水處理產業。

(二)實行優惠的財稅政策

 將淡化水納入市政自來水管網,城市海水淡化設施及運營享受國家對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設的優惠政策,對海水淡化水價給予適當補貼;海水淡化產業和污水處理再生水回用產業享受關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產品的增值稅和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減免營業稅;相關產品和設備出口享有退稅待遇,引進技術和設備給予減免關稅待遇。

(三)強化技術和知識產權

 依靠科技進步,加強自主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和新器具等核心技術開發,增強持續創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有技術。

(四)促進企業重組和大型化

 希望國家對國內的重點企業予以資金支持和政策傾斜,促進膜企業之間、膜企業與水處理工程公司之間,以及膜企業同其他產業的大型集團間實行重組,創建中國和國際知名品牌,參與國內和國際競爭。

(五)激勵國產膜制品應用和出口

 建議在政府采購的大、中型膜處理工程和國有大型企業的膜處理項目中,在技術水平相近的情況下,通過政策支持,給予國產技術與設備優先應用機會。對膜制品的出口希望列入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目錄,提高退稅率,促進其發展。

(六)加快建立標準體系和評價中心

 應加快推進膜產品(包括膜、膜組件和膜裝置)的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建立;建立嚴格、統一的膜產品性能檢測方法和標準,以及膜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此外,還要研究建立膜工程的技術標準。“十二五”期間,不同種類膜分別在全國授權建立2~3個膜產品及相關裝置的行業檢測評價中心。

 


關于“瑞潔特:分離膜行業“十二五”發展指南(摘選)  ”評論
郵箱: 密碼: 新用戶注冊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谷騰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產品分類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