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玉:中國“安全守門員”,島津中國任重而道遠
來源:科技日報 閱讀:2466 更新時間:2009-03-06 08:28來自島津中國分析儀器事業部的劉文玉事業部長,說起島津中國的30年發展,感觸頗深。從1991 年就進入島津,其間離開過2年,總共在島津中國工作了16年的劉部長,是島津中國30年發展變遷的見證人。在他眼里,島津首先是一個崇尚研發、致力于“人類與地球健康”的機構,其次才是作為企業而存在。
對于島津與政府協作、企業合作,特別是在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問題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劉文玉先生深有體會。
環境保護、食品安全
島津、中國30年同行同進
“島津是第一家來中國設廠的分析儀器外資企業,它帶動了整個分析界,引發了包括歐美企業在中國設廠的熱潮”
中方員工對于島津公司的理解,恐怕沒有誰能夠比劉文玉部長來得深。初入島津從技術中心開始做起的劉部長,可以算是最早進入外資企業的一代人。劉部長表示,作為日本高科技分析儀器企業,島津公司管理規范、同時也非常鍛煉人,培養了一批中堅力量,因此企業發展迅速,員工人數由當初50人左右的團隊,已經發展到目前的1000多人。
島津中國發展的30年,是隨著中國整個市場大環境的發展而發展的。劉部長說,談到環境保護、治理,食品安全等問題,從教育的角度或是從政府的重視角度來說,我們要做的事情太多。雖然環境保護、產品安全等問題需要從源頭上來治理,但檢驗、檢測是國家前期治理、后期立法所必需的手段。
島津在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檢測方面涉足很多,如有機物、毒物、食品添加劑等方面的檢測,都是島津中國重要業務之一。島津與政府部門的協作較多,例如在國家污染源在線監測領域起著重要的作用。
劉部長指出,島津與中國的淵緣很深,早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有很多對華的無償援助項目,像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等單位的分析儀器都是由島津公司提供。同時,在80年代各個大學、品質監控、進出口檢測等方面,日本政府給予中國很多無償的援助。這些方面的分析儀器90%甚至更多均出自島津公司。
從近期來說,島津與中國的聯系已經相當密切。特別是在監測、檢疫等分析方法開發領域,與中國環境科學院、國家級、省級環境研究機構、各大學環境問題專家學者一起合作共贏。
劉部長表示,島津中國的發展事實上是外資企業在華謀求“融入”發展的真實寫照,1982年開始,島津在北京開始成立技術中心,這是中國首個精密儀器類外資企業在華設立核心基地。從而引發了歐美及其他地區同類企業的思考、并涉足進入中國,對中國分析儀器行業的整體水平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純硬件銷售到一攬子解決方案
核心捍衛島津“安全衛士”形象
“就目前中國分析儀器市場而言,不僅需要面對眾多海外企業的激烈競爭,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也加入到分析儀器領域。壓力比較大,同時也是動力”
在30年的發展之后,島津在中國環境保護、食品安全、藥品監測、檢疫等方面已經深入人心,“安全衛士”的形象突出。然而,如何在對手林立的中國持續發展、開拓進取?劉部長表示,今天的島津在不斷發展,當時純粹銷售硬件的島津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島津是精密儀器行業的解決方案專家,硬、軟結合、相輔相成。
劉部長指出,島津的拓展并非盲目,隨著時間的推移,島津建立了強大的核心競爭力,歸結為4個核心點,同時也是島津在中國市場能夠持續發展的制勝法寶。首先,在高端儀器方面,島津和許多專家、權威實驗室合作,進行方法開發等工作,并利用島津全球的技術與專家進行協作。其次,面向國內更廣泛用戶的基礎產品方面,島津除了給用戶提供產品,還包括使用培訓、后續支持等一攬子解決方案。例如,在國家食品安全法、水法等出臺以后,島津會給用戶提供相關的全套解決方法。這些解決方法,都是島津首先在自己的技術中心,用自己的儀器設備,經過多次實測數據所得出的智慧成果。此外,島津作為日企比較穩定,對于員工的應用和培養方面追求的是“石墻文化”——每個員工就好比一顆石頭,每塊“石頭”雖各有大小,但用得恰當,終究能砌出一堵能抵擋風雨的堅實之墻。
最后,島津擁有北京、廣州、上海、沈陽4個應用中心,這是國內任何一家大型分析儀器公司所不具備的,用戶可以第一時間接觸儀器,沒有購買儀器也同樣可以進行樣品分析,并有許多后續服務,這也是島津強有力、獨有的競爭力之一。
有觀點表示,在對華“全面移植”戰略實施之際,島津在中國的另一次“起飛”發展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