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鞍鋼蹚出老工業廠區土壤污染源頭預防新路
【谷騰環保網訊】夏日雨水本是滋養萬物的甘霖,可在遼寧省鞍鋼化學科技有限公司的老廠區里,昔日的雨水也成了件“惱人的事兒。”
在新中國鋼鐵工業的壯闊版圖上,鞍鋼承載著老工業基地的厚重記憶。昔日高爐中奔涌的鐵水,淬煉澆筑出共和國鋼鐵工業的“搖籃”。而誕生于此的“鞍鋼憲法”,以“兩參一改三結合”的創新精神,更成為引領我國工業管理變革的重要里程碑,為全國工業發展注入了深刻的實踐智慧與精神力量。
圖為鞍鋼廠區
然而歲月流轉,老廠區的排水脈絡在時光侵蝕下漸顯斑駁,成為橫亙在綠色發展道路上的一道難題。
面對老廠區合流制排水系統留下的歷史包袱,鞍鋼化學科技有限公司借力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項目,毅然開啟了一系列土壤環境整治工作。這場以精準設計為藍圖、創新施工為支撐、嚴格管理為保障的改造,實現了雨污的徹底分流,消除了土壤污染隱患,通過“水氣土協同防控”模式,交出了一份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答卷,為老工業廠區及鋼鐵行業的環保改造樹立了標桿。
圖為鞍鋼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項目現場
源頭改造:為污染風險管控筑牢根基
鞍鋼化學科技有限公司坐落在鞍鋼集團本部的老廠區內。作為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其主要開展煤化工資源的綜合利用與開發,年生產煤化工產品75萬噸。
“越是發展任務重,越要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鞍鋼人深知環保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始終將生態環保工作擺在重要位置,不遺余力地持續投入。而土壤源頭管控項目的啟動,恰如一場及時雨,助力推動解決企業歷史遺留難題。
視線回到2021年,企業開展的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像一臺精準的“掃描儀”,探出了不少“病灶”:廠區三回收作業區硫銨工序傳輸泵區域存在潤滑油“跑冒滴漏”現象;一、三回收作業區的排水系統仍沿用合流制,未設置雨污分流管網,每逢汛期,污水雨水收集和處理的負荷陡增,存在滿溢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風險;部分管網還有滲漏,周邊地溝也出現了破損。
企業環保負責人馬銀華介紹說:“由于老廠區建設年代較早,這些問題長年累月就留存下來,成為隱患。而土壤源頭管控項目來得正當時,銜接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工作,我們也正要對這些問題‘下手’解決。”
項目總投資1360萬元,其中申請中央資金453萬元,其余為企業自籌,對一回收和三回收作業區的排水系統進行全面改造。
在一回收作業區,新建酚水管道收集作業區內部的全部酚水及生活排水,匯總至污水提升井后送往廢水處理站;初期雨水收集池容積達900立方米,降雨初期15分鐘的雨水送廢水處理站,15分鐘后雨水則通過自動閥門切換排入雨排水管網。三回收作業區初期雨水收集池容積為550立方米,酚水及初期雨水均得到妥善處理。
“一塊心病解決了,下再大的雨心里也有底了。”馬銀華的臉上,寫滿了如釋重負的成就感。
創新施工:在復雜環境中破解改造難題
在鞍鋼化學科技有限公司,一、三回收雨污分流項目的施工范圍雖不及大型企業那般廣闊,但面臨的環境復雜程度絲毫不減。
項目施工負責人劉占博表示:“既然要做,就要做到位、做得好,一些工程細節上也要動腦筋。”
如針對新建雨水收集池等深基坑施工,項目采用拉森鋼板樁進行支護,有效保護了周邊構筑物及設備,提高了施工安全性。同時,施工期間采用降水井及排水溝施工法,排除雨水、地下滲水及周邊設備、管道的滲漏水,為施工創造了干燥的環境。
地處東北的鞍山地區,冬季施工時,低溫給工程質量帶來嚴峻挑戰。“我們首次在鞍鋼廠區內搭設暖棚,為混凝土施工創造適宜的溫度環境。同時,在混凝土中添加早強劑和防凍劑,確保基礎強度能夠滿足設計要求,有效抵御了低溫對工程質量的影響。”劉占博介紹道。
如何做到施工改造不影響生產?劉占博說,為確保施工期間生產車輛的正常行駛和行人安全,施工時將一、三回收兩個作業區各劃分成六個施工區域,每個區域按順序施工,搭設臨時隔離圍擋逐個區域安拆作業。針對地下障礙物,管理人員則與施工隊伍詳細落實每處施工障礙,逐項進行會簽,確保施工安全并保障作業區生產的順利進行。
通過項目改造,鞍鋼化學科技有限公司收獲了“多重驚喜”。
“在環境效益方面,企業實現了生產區域雨排水的清、污分流,有效減少了初期雨水對地下管網的污染。初期雨水經過收集后送酚氰廢水處理站處理后達標排放,減輕了污染物對周邊水體的影響,區域水質得到顯著提升。”馬銀華表示。
另一方面,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雨污分流減少了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負荷,降低了污水處理成本,提升了污水處理效率。同時,減少了地下管網的腐蝕和堵塞,延長了設備的使用壽命,降低了設備維護和更換的成本。
不僅如此,項目的成功實施也彰顯了企業在環保治理上的責任感和技術實力,改善了周邊環境,提升了居民生活質量,贏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協同治理:構建全鏈條污染防控體系
企業產生的污染物,往往會通過“大氣沉降—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或是“廢水排放—土壤滲透—大氣揮發”等路徑跨介質遷移。馬銀華向記者解釋:“若單獨治理某一要素,污染物會通過其他介質‘轉移’而非‘消除’,導致治理效果反復。”
秉持這樣的理念,在推進綠色轉型過程中,鞍鋼化學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啟動鋼鐵工業超低排放改造等治氣工作,通過一系列廢氣治理舉措夯實環保基礎,后續再以協同思維拓展至土壤污染治理,從源頭阻斷污染傳遞。
近三年來,公司積極開展協同治理項目,對煤氣凈化生產區域、焦油深加工區域廢氣治理工藝升級改造,避免大氣污染物沉降影響土壤及地下水。如推進廢氣治理工藝升級,使得煤氣凈化作業區各儲槽的尾氣治理工藝從傳統的洗滌工藝向負壓回收工藝升級,實現廢氣“零外排”;對無作業現場無組織排放尾氣進行治理。通過裝置尾氣治理設施升級,加強無組織尾氣收集治理,減少各類大氣污染物排放248噸/年;針對焦化廢水,實施東區焦化廢水資源化項目,采用“超濾+鈉濾+反滲透”工藝對處理的焦化廢水進一步升級,減少廢水排放量。項目投產后,可產生工業新水120萬噸/年,減少廢水排放量175萬噸/年。
延伸至土壤污染治理防控,對照土壤及地下水現狀評估和土壤隱患排查出的問題,企業通過工程立項逐一修繕。2024年,投資33萬元用于處理化學科技公司全廠的圍堰、防火堤、設備基座等;針對危廢集中貯存,投資275萬元新建危廢儲存庫,規范存放廢潤滑油、廢油桶等四類危廢,并設置防滲收集池和防塵地面,避免滲濾液污染土壤。
廢氣、廢水治理引領,土壤污染防控也由此“搭便車”,不僅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量,更通過系統性思維打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理困境。
記者了解到,在加快建設綠色鞍鋼的征程上,“十四五”期間,企業實施18個環保項目,總投資約1.6億元。通過制定“源頭管控—過程減排—末端治理”的閉環方案,聚焦源頭管控,以硬件改造、工藝升級、管理優化為抓手,構建起全鏈條污染防控體系,有效降低了歷史污染風險,為老工業企業綠色轉型提供了鮮活的實踐樣本。
下一步,鞍鋼化學科技有限公司將通過制定行業標準、深化技術研發,持續鞏固“防新增、去存量”成效,著力打造“鞍鋼模式”,為鋼鐵焦化行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