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消毒的優勢
1、廣譜性
衛生部1991年版《消毒技術規范》4.12.2條目-殺菌作用:臭氧是一種廣譜殺菌劑,可殺滅細菌繁殖體和芽胞、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壞肉毒桿菌毒素。臭氧在水中殺菌速度較氯快。根據衛生部規范規定,實驗鑒定的菌種選定為:細菌繁殖體為金黃葡萄菌與大腸桿菌;細菌芽胞為枯草桿菌黑色變種;真菌為白色念珠菌;病毒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高效性:臭氧殺菌速度是急速的,當濃度超過一定閾值后,消毒殺菌甚至可以瞬間完成。臭氧水消毒由于有OH-參與,消毒殺菌更快速有效。
2、高效性
臭氧殺菌速度是急速的,當濃度超過一定閾值后,消毒殺菌甚至可以瞬間完成。臭氧水消毒由于有OH-參與,消毒殺菌更快速有效。
3、臭氧不產生殘余污染
臭氧利用其強氧化性能消毒,不產生有害生成物,剩余臭氧會自行分解為氧氣,因而不產生殘余污染,這是其它化學消毒劑無可比擬的優點。臭氧氣體消毒為常溫干式消毒擴散均勻,應用控制簡單方便,經濟。
不同消毒方法比較。氯消毒包括液氯、漂白粉、次氯酸鈉、氯胺。其消毒原理是氯在水中會產生如下反應:
Cl2 + H2O → HCl + HOCl → 2H+ + Cl- + OCl-
反應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很強的穿透力,能迅速穿過微生物的細胞膜,進入微生物體內,破壞微生物體內的系統使之失去的活力而致死。另一方面,次氯酸性質很不穩定,即容易放出新生態氧[O],新生態氧與銨鹽、硫化氫、氧化亞鐵、亞硝酸鹽以及有機物腐敗后產生的物質相結合,對水中有機物和一些無機物等起氧化作用,從而抑制了依靠這些物質為營養的大部分微生物的生長,因此一般認為次氯酸具有主要的滅菌作用。而反應中生成的次氯酸根殺菌力較弱,不具有次氯酸穿透微生物細胞膜的能力,因此其消毒作用遠低于次氯酸。
紫外線消毒的原理是紫外線的光譜波長在490nm -140nm范圍內具有殺菌能力。微生物受到紫外線照射后,氣體內的核蛋白質會因吸收紫外線光譜能量而變性,引起新陳代謝障礙,從而喪失繁殖能力。當照射劑量增大一定量時,微生物細胞被破壞致死。紫外線對澄清透明的水有一定的穿透力,因此能使水消毒。
自來水等飲用水在我國目前普遍使用氯劑消毒。而使用氯法有嚴重的二次污染問題存在。1973年起,荷蘭、加拿大、美國等國相繼發現用氯消毒后的自來水中會產生鹵代有機物(氯仿、氯胺等),經動物實驗證明有致癌危險。況且氯消毒易受溫度和PH值影響。余氯還會影響飲用水的口感,特別對于飲料用水,余氯會使碳酸飲料等飲料制品產生氯的臭味,并使飲料中的色素發生氧化,影響產品質量。
采用紫外消毒時,不同的對像菌致死所需的照射能量差異較大,另一方面原水水質對紫外殺菌效果也有影響,紫外線因在水中的穿透能力有限而難以達到理想效果。而且紫外消毒不能像余氯那樣維持消毒效果。
臭氧具有比氯更強的氧化消毒能力,不但可以較徹底地殺菌消毒,而且可以降解水中含有的有害成分和去除重金屬離子以及多種有機物等雜質,如鐵、錳、硫化物、苯、酚、有機磷、有機氯、氰化物等,還可以使水除臭脫色,從而達到凈化水的目的。臭氧適應能力強,受水溫、PH值影響較小。臭氧適應范圍廣,不受菌種限制,殺菌效果比氯消毒和紫外消毒效果好。與氯不同的是殘余臭氧可以自行分解為氧氣,不會產生二次污染。臭氧處理后的水無色無臭,口感好,能改善飲用水品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