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廢水循環利用及多余藻類生物量資源化
采用多個池塘循環養殖生態系統,利用“藻類-螺類-鱸魚-微生物”營養鏈關系對養殖廢水中多余有機質、營養鹽的去除,研究了養殖廢水凈化、循環利用及水體多余藻類生物量資源化。結果表明,在系統運行的各個時期TN、NO-3-N、NO-2-N的平均去除率都超過80%,對總氨(NH+4+NH3)去除率達97.17%,效果最好; TP的去除率達94. 17%, CODcr的去除率為71.87%。出水口TN、TP、葉綠素平均值均達到湖泊Ш類水標準; CODcr達到了Ⅰ類水質標準。NO-3-N、NO-2-N、總氨(NH+4+NH3)、溶解氧含量都符合漁業水質標準要求。該系統處理能力的穩定性較高,可以調控藻類種群結構、充分利用水體藻類和營養物質、將其轉化為螺貝類或者價格更高的鱸魚等增加養殖效益,還可以節約水資源,減少養殖廢水排放量。
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而水產養殖產業極大地消耗水資源,那么如何使養殖廢水循環利用將是生態環境研究的發展趨勢。目前關于養殖廢水循環利用研究主要針對工廠化水產養殖。國外采用封閉式循環流水養殖方式對水產養殖污水進行凈化回用,但凈化重點在于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質,對于水產污水的硝化和脫氮處理方面,還缺乏有效的治理技術。國內對水產養殖污水凈化與水資源再生利用研究尚處起步階段,凈化處理技術尚停留在傳統工藝上,去除氮化合物效果差。池塘養殖投放飼料所含的氮利用率只有12% ~16%,磷利用率只有10% ~17%,其殘剩飼料和魚類排泄物形成的污染物對水體、沉積物等造成嚴重污染,導致養殖水體藻類生物量過剩,出現藻類和魚類爭氧的矛盾,養殖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池塘養殖過程中定期更新換水,造成了水資源的巨大浪費,而國外高成本、高能耗的水處理模式對于以池塘養殖為主的我國漁業生產不現實,難以廣泛應用。李德尚等研究了海水養殖的多個池塘生態系循環換水養殖技術,但關于淡水池塘養殖廢水循環利用和水體藻類過剩生物量利用的研究未見報道。因此,研究養殖水體富余藻類的資源化利用以及養殖廢水的處理和循環利用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和方法
1.1 池塘狀況及試驗用水
試驗于2005年5~7月進行,試驗池為10m×5.5m×1.5m水泥池,每個池底鋪10cm泥土;試驗用水抽自大型魚塘,每個試驗池放水75m3。試驗用的螺類銅銹環棱螺(Bellamyaaeruginosa Reeve)和貝類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從河流中撈取。銀鯽(Carassiusauralus)、鱸魚(LateolabraxJaponica)由江蘇明天灘涂科技公司提供。
1.2 方法
1.2.1 試驗設計
設對照養殖、循環養殖2個處理,每個處理設3個平行。對照魚池、循環魚池放養4. 0kg銀鯽,喂飼料(含氮5.6%,磷0.58% )450g/d。循環水泵流量8m3.h-1,每天工作2次,每次30min, 9d一個循環(循環魚池剩水3m3),共運行54d。螺、貝池放養5kg銅銹環棱螺, 2.5kg三角帆蚌,不放養魚類;鱸魚池僅放養鱸魚3尾平均重300g,其成活率為100%,將螺和貝壓碎喂養,平均每天喂養70g螺和20g貝。微生物處理池內掛固定化微生物(光合細菌+芽胞桿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菌體2.0×108cfu/L)。
1.2.2 生態系統及流程設計
具體流程見圖1。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090308.rar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