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垃圾衍生燃料法發電技術進展
在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城市垃圾以及其它可燃固體廢棄物一般采用垃圾焚燒爐處理,垃圾焚燒法由于操作容易、技術成熟而被廣泛采用。但在焚燒過程中易產生二惡英毒物,垃圾中的有用資源也未被回收利用。為使垃圾得以完全燃燒,抑制二惡英產生,有必要對傳統的焚燒爐進行改進。垃圾衍生燃料法 (RDF:Refuse derived Fue1)就是將可燃垃圾加工成可儲存、運輸、燃燒的優質燃料,RDF與單純的焚燒處理相比,不僅燃燒溫度高,燃燒性能也穩定。
定義和分類
RDF是指廢棄物衍生燃料,又稱固體燃料,形狀可為粒狀、柱狀或蜂窩狀等。燃料制造廠從一般垃圾中分揀出廢塑料、廢料渣、木屑、PVC等,經破碎、干燥、壓形、固化,制成無害RDF固體燃料,然后將RDF燃料運到電廠進行RDF發電。
城市固體廢棄物中紙和卡片約占35%,塑料約占9%,紡織品約占2%。
![]() |
制得的RDF燃料中,紙和卡片約占16.9%,塑料約占8.4%,紡織品約占24.9%。
![]() |
根據加工的方法和程度,美國ASTM把RDF分為七種類型。
|
技術發展趨勢
在RDF燃燒技術研究方面,一般采用流化床技術。循環流化床技術以及內循環流化床技術較為普遍。成川公史以及豐田隆治等在進行RDF燃燒實驗時使用的是循環流化床技術。而日本荏原公司則研究開發了內循環流化床RDF燃燒技術。在RDF技術應用方面,RDF技術已在美國、日本、歐洲等一些發達國家引起很大的重視。美國SPSA于1988年1月著手建成RDF工廠,通過SPSA采集的固體廢棄物被轉化為能源,該工廠日處理垃圾2000t。該公司于 1990年5月為美國海軍最大的造船廠設計了日燃燒1500t RDF的發電廠,發出的電主要用于船廠,余下的賣給弗吉尼亞電網。日本從1992年開始由NOGI市再循環研究中心在NOGI市建成一個實驗工廠,每8小時可將10t垃圾處理為7t RDF。
在所有RDF燃料中,RDF-5技術最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日本電源開發公司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著手開發RDF-5燃料試驗,得到日本政府通產省的資助,從1997年進行設備設計、制造和安裝等,1998年實施燃燒試驗,試驗結果:發電效率達到35%,比焚燒原生垃圾提高了130%,并大幅度降低二次污染程度,在能源、資源回收及生態效益上具有絕對競爭優勢。此舉引起政府高度重視,并從國庫資助,以推動RDF-5技術的應用,鼓勵中小型焚化爐改建為聯合處理方式的廢棄衍生燃料的制造中心。目前,日本已有40多座RDF-5燃料制造廠正在運轉,將制成的RDF-5燃料運送到應用場所(如燃煤發電廠)燃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