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水環境對城市的影響
摘要: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水環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是水環境核心問題,現狀表現為水資源利用量的供給緊缺、浪費嚴重和水域萎縮;水體污染直接、間接影響著用水安全與健康。保護與建設過程中要體現功能特性要求,主要內容包括:自然生態、親水景觀、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等特性,真正突現“水清、映綠、境美、游暢”的水生態環境。
關鍵詞:生態;水環境;問題;對策
水環境對大自然的健康運行十分關鍵,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良好的水環境就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水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延續和發展的基礎。任何形式的水污染、水系破壞都將導致水環境的惡化,從而使整個生態系統失衡。
一、水環境現狀問題
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水環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是水環境核心問題,現狀表現為水資源利用量的供給緊缺、浪費嚴重和水域萎縮;水體污染直接、間接影響著用水安全與健康。
(一)水源短缺堪憂
以鄭州為例,據2006 年7 月鄭州市水利局等單位完成的《鄭州市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綜合評價報告》,鄭州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僅為1.45 億m3,人均水資源量不足60m3,與全國的人均水資源約2300m3相比,相差甚遠。參考《鄭州市水資源公報》及各水廠供水情況,現狀鄭州市年總供水約5.34 億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2.19 億m3,地下水供水3.15 億m3,遠遠大于淺層地下水可開采量0.83 億m3,地下水位進一步下降,漏斗區域仍在擴大。這就是鄭州水資源的總承載能力,屬資源開發條件較差的嚴重缺水地區。
(二)水體污染嚴重
以鄭州為例,鄭州市的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染和工業面源污染,其次是農業污染,污染物主要是COD、BOD、氨氮及總磷等。污染面廣量大,尤其是工業污水直接灌排,城鎮、鄉村雨污合流,污染循環累積加劇,從而削弱河網水體自凈和納污能力;污水處理設施嚴重滯后。
二、水利工程對水環境的不良影響
(一)硬化堤岸、河底襯砌
鄭州市早期城市防洪工程、河道綜合治理工程傳統上以砌塊石和混凝土為主體,這些形式僅僅注重了河道本身的行洪、排澇功能,對水環境、水生態的影響幾乎不作考慮。然而對生態系統沖擊最大的因素是水陸交錯帶的岸坡防護結構。水陸交錯帶是水域中植物繁茂發育地,為動物的覓食、棲息、產卵、避難所,也是陸生、水生動植物的生活遷移區,至關重要。自然狀態下的河床起伏多變,水生物豐富多樣,水流或緩或急,為水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
(二) 裁彎取直
以前的水利設計中為加快行洪速度,城市建設使很多彎曲城區河道變成順直,消弱了生物種群的生存能力。通過近幾年調查證實彎曲的河道有利于消減洪水的突發性,也有利于生物多樣性。一條自然的河流,必然有凹岸、凸岸、有淺灘和沙洲,這樣的河流形態既為各種生物創造了適宜的生存環境,又可減低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壞力。
(三) 工程單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水利已不能滿足生產集約化、城鄉城市化、農業產業化、生活小康化、科技現代化、經濟市場化的要求,必須調整治水思路,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傳統的水利往往比較單一,缺乏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水利工程立足城市防洪安全,設計時往往只考慮水利工程自身的需求,往往缺少美學觀點。同時水體的生態系統被改變,造成生物群落脫離,自凈能力降低。
自然的河流橫斷面收放有致,灘地與主河槽相間,顯示出河道多樣性的變化。治理過的河道常用行洪快又便于施工的梯形斷面等規則斷面,往往忽視原有河道斷面的生態合理性,使得河道斷面傾向單一化。這些都可能使生物群落失去棲息生長的基本條件,在不同程度上對生物種群造成影響。
三、城市水環境治理對策分析
水環境治理與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按照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以改善生態環境為根本和切入點,制定水資源保護規劃,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將水環境整治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實施水域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流域與區域相結合。要做好城市水環境整治,應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轉變觀念,拓寬視野,搞好規劃
實踐證明,以犧牲環境換發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行不通的。必須在全社會樹立水資源與水環境的憂患意識,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使經濟發展水平與資源條件、環境狀況相適應。
根據流域綜合規劃、水資源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及功能區劃分規劃等,研究水系走向、溝通的布局,使之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應著重研究河網水系的通、流問題。
(二)更新理念,強化生態,搞好設計
水環境工程設計宜圍繞“滿足、恢復、改善、拓展”原則,更新設計理念,跳出單一水利工程傳統設計思想,強化生態,從綜合整治角度搞好設計,提高城市的水環境質量。
(三)搞活水體,完善管理
搞好水環境整治,不僅要有通、流總體安排外,還要十分注重調水、配水和補水工程設計,在截污、治污的基礎上,通過合理配水和補水,使河網水體活起來,達到恢復和改善水質的目的,為恢復自然生態奠定基礎。
建立和完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環境政策和環境法規,強化經濟手段、法律手段,采用市場化操作。對于面廣量大的河網,污染治理、垃圾應集中處理。城郊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規劃的實施,要對源頭進行控制,可有效地促進城市周邊水環境的改觀。
改善水環境,發展水利經濟,壯大自身實力,與水利為社會服務的大目標是一致的,實踐證明,水環境越好,水利經濟實力就越強,水利為社會服務的水平就越高,越能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陳家琦,王浩.《水資源學導論》[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6.
[2]蔡喜明,翁文斌,史慧斌.基于宏觀經濟區域水資源多目標集成系統[J].水科學進展,1995.
[3]蔡守秋主編.環境資源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鄭州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