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給北京環境帶來哪些影響?
北京是明確按照可持續發展原則舉辦奧運會的城市。協調體育與環境的關系并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目標之一。奧運為北京的環保事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將在改善城市環境質量、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增強公眾環境意識、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但作為一項歷時長、規模大、運行復雜的全球體育盛會,奧運會的籌備和舉辦過程也將不可避免地對自然環境要素產生擾動,增加對環境的壓力。客觀地評價奧運的環境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對環境影響全面理解和科學分類的基礎上,應用“壓力—狀態—反應”(Pressure-State-Response,簡記為PSR)框架,以反映奧運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環境在承受這些壓力后所發生的狀態改變,以及面對環境狀態改變時應當和已經做出的各種反應;同時,結合北京特點,將與奧運相關的突出環境問題分為環境質量與污染排放、能源、交通、生態人居與土地利用、場館建設等5個專題,最終形成基于PSR邏輯和若干重要分析專題的評價框架,以此為基礎來評估奧運的環境影響。
對整個奧運會影響的評價在時間尺度上覆蓋了自2001年申辦奧運成功之后的籌辦階段、2008年7月奧運村投入使用至9月20日殘疾人奧運會結束的舉辦階段和此后至2010年底的奧運會影響進一步顯現階段。對奧運會的環境影響評價也分為預評估和后評估。對這樣一個重大社會事件的評估,不應當僅僅著眼于一時的觀察,而應當放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尺度上去評價。本文是研究者對10年評價時間尺度前半段的階段性觀察結果,更多帶有預評價性質,還不是對奧運會環境影響的最終評價。但最終的評價將涵蓋階段評價的信息和發現。最終的評價將在奧運會結束兩年后做出。
預評價方法
不同的奧運活動其環境影響類型、影響機制、作用對象、影響程度和時空范圍存在較大差異
1.分析框架與評價指標
本研究首先采用“壓力-狀態-反應”(簡記為PSR)框架對指標進行邏輯整合(見下圖),以反映奧運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環境在承受這些壓力后所發生的狀態改變,以及面對環境狀態改變時應當和已經做出的各種反應。在PSR邏輯框架指導下,以IOC所提供的32個指標為基礎來評估奧運的環境影響。這32個環境指標被分為18個壓力指標、8個狀態指標和6個反應指標。其中,壓力指標主要包括資源和能源使用、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奧運場館設施建設等指標;狀態指標主要包括水質、空氣質量、土地利用變化等指標;反應指標主要包括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指標。
同時,結合北京特點,將與奧運相關的突出環境問題劃分成環境質量與污染排放、能源、生態人居與土地利用、交通、場館建設等5個專題,且每一專題均與一定指標相對應,最終形成了基于“壓力-狀態-反應”框架和若干重要專題的指標分類。這樣,既兼顧了IOC的指標需要,也強化了分析的層次性和邏輯性。
2.利用“有無法”分離奧運的環境影響
在評估奧運的環境影響時,本項研究運用了“有無法”,即通過對北京舉辦和假定不舉辦奧運會這兩種情況下的環境狀況對比進行分析。“有無法”的關鍵任務是確定“Business As Usual(一切如常)情景”或“Baseline(基準線)情景”,即假設北京不舉辦奧運的情景。評估基準的確定有多種方法可供選擇:
動態模擬方法
以無奧運事件情況下北京最有可能出現的狀況為基準情景。此方法主要通過預測來設定基準情景,即根據2000年之前(包括2000年)無奧運事件時的經濟、社會、環境發展水平和趨勢外推2000年之后的環境狀況。此方法的情景設定考慮了北京的自然發展趨勢,從理論上看顯然優于簡單靜態比較方法,但實踐需要的信息量較大,且其準確性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預測的準確性。
簡單靜態比較方法
以無奧運事件時的環境狀況作為基準情景。2001年申奧成功可視為奧運影響的起始點,因此,可將2000年定為基準時點,其環境狀況即為評估的基準情景。此方法的缺陷在于其假設前提是自2001年起的一切變化都是在奧運影響之下,而沒有將非奧運因素的影響分離出去,因此很可能產生對影響高估。但此法簡便易行,且基準情景真實客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較快地給出初步評價結果。本評價主要應用了此方法。
3.影響識別
奧運環境影響源于奧運活動,最終要作用于各種環境要素,不同的奧運活動其環境影響類型、影響機制、作用對象、影響程度和時空范圍存在較大差異(如表2所示)。
上述奧運活動主要環境影響的識別僅是一種粗略的歸類和概括,比較適合對奧運環境影響的前期和中期評估過程。要準確識別并篩選出奧運環境影響的性質、途徑、范圍和狀況,并定量化地反映出各種環境影響的等級尺度、時間尺度、空間尺度,還需要根據實際調查或背景狀況監測數據等相關資料和信息,以及可能受影響的環境要素的質量參數,采用相應的篩選原則和方法。
北京奧運會環境影響預評價
將與奧運相關的突出環境問題分為環境質量與污染排放、能源、交通、生態人居與土地利用、場館建設等5個專題
1.環境質量與污染排放
大氣污染治理卓有成效,空氣質量有明顯改善;水污染排放得到一定控制,水質狀況基本穩定;生活垃圾增長勢頭明顯,但無害化處理能力顯著提高。2000年以來,在《綠色奧運行動計劃》及其他相關規劃的指導下,北京實施了控制大氣污染第五至第十一階段措施,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步伐,提高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加強煤燃燒管理,強化煙塵排放削減力度,多管齊下治理揚塵,取得了突出成效。市區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由2000年的177天增加到2005年的234天;大氣污染物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與2000年相比,2005年市區SO2、NO2、PM10、CO年均濃度分別降低29.6%、7.0%、12.3%和25.9%,其中SO2濃度于2004年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盡管社會經濟活動規模不斷擴大導致廢水排放總量呈增加趨勢,但通過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能力建設、飲用水源水質保障、節水和城市中心區水系整治等方面工作力度的加強,北京地表水水質和地下水水質總體仍保持基本穩定,上游地表水體基本保持清潔,下游水體有所改善,部分河道已實現“水清、流暢、岸綠”,密云、懷柔水庫等飲用水水源水質始終穩定在國家Ⅱ類水質標準,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已由2000年的40%增長到2005年的70%。工業固廢排放明顯減少,生活垃圾增長迅速,并成為城市固廢的主要來源,但固廢處理設施建設能力亦有相應提高,中心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到95.2%。
2.能源
總體來看,北京能源消費“三高一低”的特點——高能源消費量、高煤炭消費比重、高工業消費比重、低能源利用效率——依然存在,但有一定改善。在優化調整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布局等措施的大力推動下,盡管能源消費量仍在持續增長,但煤在總能源消費量中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從2000年的68%下降到2005年的56%,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的比重相應有所提高;工業能源消費比重也在逐年下降,但交通部門能耗增加非常明顯,并在2005年成為第三大能耗部門,考慮到交通部門也是受2008年奧運會期間短時間內集中的大型活動和大量的外來游客影響最為顯著的部門,其環境影響將吸引更多關注;能源效率有顯著提高,2005年萬元GDP能耗為0.86噸標準煤/萬元,比2000年降低了近40%,但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伴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快速發展,能源消費量繼續增長,增加了大氣污染的可能性,也帶來了溫室氣體排放的持續增加。從2000年到2005年,北京市能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了25%,其中煤炭消費的溫室氣體排放所占比重始終超過一半,但隨著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和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環境影響將會得到減輕。
3.交通
奧運對北京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但龐大的機動車數量和人員出行量導致道路擁堵問題嚴重,并存在潛在污染增加的問題。奧運促進了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奧運場館周邊道路建設項目共59條道路、5座橋梁,其中多條道路項目被列為市重點交通工程項目;但與道路增長相比,機動車的增長呈現出更加快速的勢頭,2000年以來,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年均增長11.3%,其中私人機動車增長勢頭更為迅猛,到2005年,私人機動車保有量已達179.8萬輛,占機動車總保有量的近70%;居民出行量也有所增加,2005年日出行總人次達2920萬,比2000年增加619萬,平均每人日出行距離增加1.3公里,平均每次出行時間增加3分鐘;從出行結構看,公交車、自行車仍為主要交通工具,但小汽車在出行方式中所占比例有顯著增加;基于龐大的機動車數量和人員出行量,道路擁堵問題日益突出,主干路始終處于近飽和狀態。二環主路2005年年均速度51.3公里/小時,比2004年下降4.4公里/小時。三環主路年均速度57.75公里/小時,比2004年略有下降。巨大的交通流量和因擁堵而產生的車輛滯留加大了交通污染排放的潛在威脅,將成為北京奧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4.生態、人居與土地利用
奧運會及其相關活動對北京市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利用產生了顯著影響,總體表現為顯著促進了北京市生態保護與建設工作。奧運會及其相關活動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北京市土地利用格局變化,表現為城鄉建設用地擴張,農業內部結構調整,耕地面積減少而林地、園地面積增加;直接和間接地促進了北京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具體表現為自然保護區和濕地面積增加,對保護區內及城區綠地的野生動植物物種的保護力度加大,但也間接帶來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通過實施《奧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開展了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和防沙治沙工作,通過營造防風固沙林、水源保護林和水土保持林,加強農村生態建設及礦山生態恢復等工作,有效改善了北京的生態環境;開展了城市綠化美化工程,建成區的人居生態環境狀態得到顯著改善,建成區實有園林綠地面積、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均有顯著提高。
5.場館建設
奧組委編制了《奧運工程環保指南》等一系列文件,針對工程規劃、設計、新建工程建設、改擴建工程建設、臨建工程建設、施工過程和場館的運行創建了全面的環境保護體制保障,奧運場館建設從選址規劃、設計、施工到建成運行的全過程都采取了積極的環保措施,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和創新,保障了綠色奧運理念的落實,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各奧運場館在選址階段均對生態環境保護予以充分關注和考慮,所有奧運場館均通過了建設項目環評,確保各項場館的選址同環境保護相協調。奧運場館建設的規劃設計堅持節儉辦奧運的方針,圍繞奧運需要綜合協調,既滿足奧運會比賽的需要,又為北京的群眾體育活動開展留下發展空間,避免對生態環境產生長期影響;奧運場館設計方案充分考慮了能源、水資源等的節約和綜合利用,在各類場館中積極應用太陽能等新型能源,所有場館均采用節能燈具,而且全部實現聲光全自動控制,充分運用中水回用、雨洪利用等設施和技術,所有場館的外圍物結構都參照國家節能設計標準,大量采用最新技術和節能材料;場館建設施工中多方面體現“綠色奧運”理念,積極運用臨時設施,減少資金、材料消耗,加強工地揚塵控制,積極促進廢舊資源的回收再生產以及綜合利用,部分場館使用環保可再生材料以及工業廢渣;奧運場館建成運行階段也積極實踐“綠色”運行,對物品實施綠色化采購,編制了《北京奧運采購環保指南》,使用環保滅火劑,采用不破壞臭氧層的氫氟化碳或溴化鋰作為制冷劑。
以PSR框架為指導,在IOC指標體系基礎上的綜合分析表明,總體而言,近年來北京市環境壓力特別是人為可控的壓力有所減弱,環境狀況有所改善,積極的環境反應持續增加。
結論
北京要建設可持續生態城市并真正邁入國際先進城市行列還需持續改善資源環境利用效率、保持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必要投入等
自2000年以來,通過宣傳和落實“綠色奧運”理念,北京市在籌備奧運會的過程中努力遵循保護資源、保護環境和保護生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思想,在促進北京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奧運的積極影響正在日益顯現,這是應充分肯定的。但與此同時,也應注意到奧運在環境方面的積極影響面臨著被龐大的城市社會經濟活動規模所造成的負面環境影響抵消的巨大挑戰。不斷擴大的城市人口規模、建成區面積和不斷提高的經濟活動水平導致生活污染負荷上升,交通擁堵和排放壓力加重,水資源和能源需求增加以及溫室氣體排放上升,都將是北京市在奧運會之后將繼續面臨的資源環境課題。持續改善資源環境利用效率、保持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必要投入、控制人口總規模,使北京在建設可持續生態城市方面真正邁入國際先進城市的行列,還需要持續付出巨大的努力。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
編輯心得
為實現綠色奧運的承諾,北京市無論在奧運場館建設中,還是在改善空氣質量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這些,在奧運會成功舉辦后,將成為一筆豐厚的環境遺產。然而,北京市在奧運會之后,將繼續面臨資源環境課題,仍然要在持續改善資源環境利用效率、保持生態環境領域必要投入等方面下功夫。因此,有必要對奧運的環境影響進行客觀評價,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