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護城河"細菌治污" 清淤半年一場大雨又污染
夏日高溫多雨,一場大雨過后再加上艷陽的烘烤,西安市護城河所散發的臭味常引起市民的強烈不滿。今年五月初,西安城墻景區管委會在護城河利用 “細菌吃淤泥”的方法,45天后就將500米原本“黑乎乎”的實驗區污水變清。此方法即將用于治理護城河的整個河段。但是,消息傳出后不久,就遭到了眾多專家學者的質疑。“細菌治理護城河”到底能維持多久呢?
西安形象不容污染
日前,記者先后來到朝陽門、解放門、北門等護城河河段,還沒走近就聞到一股刺鼻的臭味,河段內的水已經變成黑色,上面還夾雜著各種垃圾雜物,更像是一條荒廢許久的下水道。
來西安旅游的張先生說:“剛下火車就看到如此不雅的情景,確實讓我們對西安這座有著千年文化的古都很失望。西安也是個旅游大城市,應該盡快想辦法解決這個形象工程。”
護城河是城墻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狀況下的護城河不僅難以與周圍景觀相融合,還成為城墻景區的一處污點。“老西安”趙大爺經常來環城公園鍛煉身體,他告訴記者,政府給環城公園添置了各種健身器材,但來鍛煉的人們一聞到護城河散發的臭味,心情變得非常糟糕,政府真應該解決好這個問題。
生物技術難治根本
西安護城河從上世紀80年代修好以來就一直存在污染問題,政府部門對其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清理。
然而清淤工程耗財耗力、治標不治本,還會造成二次污染。目前,西安市又引入微生物治污法,并在護城河玉祥門到西門段開辟了一段500米的示范區進行微生物細菌治污試驗,據相關報道稱已初見成效。
據西安市城墻景區管委會建設處處長劉文海介紹,此次引進的生物技術是通過一種“消化菌”消化掉護城河黑臭的來源“河底污泥”,并最終實現河水“自凈”。
消化菌的主要“食物”是河底污泥中的有機物,如果護城河與外界絕緣,沒有其他污水或垃圾繼續排入護城河,這些微生物當然能給市民創造一個清澈的護城河環境。
可西安護城河還承擔著17條污水管道和34條雨水管道的排污工作,每天都會有大量生活污水通過管道排入護城河。每到雨季,34條雨水管道還會把大量城市垃圾帶進護城河。這些新排入的污水和垃圾不會立即轉化為污泥,那么以污泥為食的消化菌就會失去用武之地。這就是說,清淤清半年,一場大雨又污染。
據相關學者介紹,微生物的馴化和培養都是要經歷一定時間和適宜條件的,而且要針對環境做大量的模擬實驗,一次實驗的成功不代表運用于整個河體也會成功。目前西安護城河采取的生物細菌法可以在小面積之內實現,也能夠解決一部分問題,如果用于整個護城河治理將會非常困難。
根治須從源頭下手
據了解,西安護城河還承擔著17條生活污水和34條雨水管道的排泄,每個出水口的水質不同,每段河體的水質亦不同。這就需要不同的菌種,而菌種的培養和馴化需要幾個月到一年的時間不等。何況護城河的水體是流動的,成分不固定,細菌法治理將會難上加難。
這位學者說:“打個比方,現在投入的微生物適合COD是100到1000g/ml,可是,現在不能保證流入污水的指標是否在這個范圍內。一旦不符合標準,那么對投入的微生物群體反而是一種威脅。如果不能實現水質的統一,生物細菌法用于整條河段就失效了。護城河最難處理的是固廢垃圾,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切斷污染源,生物細菌法想達到徹底治理更是不可能的。”
省社科院研究員劉世文認為,對護城河的治理是實現城市環境優化、建設適合人居城市必須解決的問題。西安市此次引入的微生物治理方法是對護城河治理的有益探索和嘗試,但并不能完全寄希望于這種技術,這也不是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的方法。
目前,西安護城河還承擔城市的排污工作。一方面排污,另一方面治污,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護城河污染問題,西安市相關部門應該徹底切斷生活污水排入護城河管道。這雖然耗資巨大,但對于西安這個國際大都市的成長卻是必須的,從長遠來說也是一個省錢的辦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