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循環經濟發電項目天津投產發電
9月24日03時48分,國投天津北疆發電廠一期工程1號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圓滿完成168小時滿負荷試運行,比原計劃工期目標提前63天實現投產發電。
據了解,天津北疆發電廠是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項目,一期工程建設2臺100萬千瓦燃煤超超臨界發電機組和配套日產20萬噸海水淡化裝置。由國投電力有限公司、天津市津能投資公司和天津長蘆漢沽鹽場有限責任公司以64%、34%和2%比例出資組建的天津國投津能發電有限公司負責開發運營,一期工程總投資121億元,投產后每年可生產110億千瓦時電能,將為天津市乃至華北地區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能源保證。
國投天津北疆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啟剛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介紹,北疆發電廠一號發電機組是我國黃河以北投產的第一臺百萬千瓦等級超超臨界發電機組,海水淡化裝置是目前我國最大規模海水淡化工程。一期工程采用“發電—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土地節約整理—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的循環經濟項目模式,包括發電工程、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土地節約整理和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等5個子項目。
發電工程是整個循環經濟項目的龍頭項目,其主要輸入原料為原煤,主要輸出產品為電能,副產品主要有發電余熱、粉煤灰等。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高參數、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的百萬千瓦等級超超臨界發電機組 與2008年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較,供電標準煤耗下降52克/千瓦時。發電機組冷卻水采用原海水閉式循環方式,鍋爐補給水所用淡水完全由配套海水淡化裝置供給,實現了淡水資源的零輸入、零開采。
海水淡化工程,是該項目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承上啟下,搭接循環鏈條的關鍵作用。其輸入原料為發電工程的余熱和部分低品位抽汽以及原海水,主要輸出產品為淡化水,副產品為濃縮海水。郭啟剛說,利用發電余熱和部分低品位抽汽,可進一步提高全廠熱效率,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較,全廠綜合熱效率可提高約10%。該工程與發電工程配套投產后,每年可生產淡化水6570萬噸。北疆發電廠海水淡化項目的建設,將為解決天津市乃至我國淡水資源匱乏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做出重要貢獻。
濃縮海水制鹽工程是本項目循環經濟優勢的最大亮點。其輸入原料為海水淡化工程排出的濃縮海水,主要輸出產品為原鹽、鹽化工產品和節省的鹽田用地。據測算,按照一期工程排給鹽場的濃縮海水量,當地鹽場每年可增加近50萬噸的原鹽產量,同時可節約22平方公里的鹽田用地。制鹽母液進入鹽化工生產流程,生產溴素、氯化鉀、氯化鎂、硫酸鎂等市場緊缺的化工產品。至此,海水被“吃干榨凈”,實現零排放。
土地整理開發工程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該項目通過對濃海水制鹽節省出的土地進行整理和開發,可形成34500畝可建設用地,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價值,為天津濱海新區新一輪的大開發、大開放提供寶貴的土地資源。
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項目,是本項目綠色環保的集中體現。其輸入原料為發電工程產生的粉煤灰、脫硫石膏等副產品,主要輸出產品是建筑材料。本項目發電工程預計產生灰渣約100萬噸/年,脫硫石膏約19萬噸/年,將這些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再循環或生產建筑材料,實現全部綜合利用。一期工程投產后,每年將向社會提供150萬立方米的建筑材料。
對此,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國投北疆發電廠項目的循環經濟模式,實現了廢棄物的全部資源化再利用和全面的零排放,為實現相關傳統企業的升級和發展提供了范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