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低碳?
編者按
今年4月22日是第41個世界地球日。國土資源部確定的主題是: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倡導低碳生活。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的宗旨是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們邀請部分“地球獎獲得者”寄語“地球日”意義也在于此。
4·22地球日特稿
法制日報記者郄建榮
有報道說,眼下世界上,最熱的詞之一就是低碳。
從今年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首次出現的用環保新材料做的文件袋到用石灰石制作的“石頭紙”便簽再到全國政協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濮存昕騎自行車上“兩會”……有人稱,2010年的“兩會”勁吹低碳風。
當下,率先將“世界地球日”介紹給中國人的國土資源部一如既往地宣傳著地球日。他們給今年“世界地球日”確定的主題是: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倡導低碳生活。響應這一主題,國土資源部將在地球日這一天公開宣布,“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儲存起來”。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表示,這是國土資源部已經啟動的一項正式工程。
一方面是政府大張旗鼓地低碳行動,另一方面則是城市非低碳生活方式的我行我素。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在20日召開的紀念第41個“世界地球日”論壇上,對一些城市的非低碳生活方式進行了“感性”批評。他認為,水資源極度短缺的一些城市并沒有讓任何一個市民感覺水資源短缺,甚至一些城市人的水消費充滿了奢侈性。
政府層面:考慮把碳埋起來
減少碳排放、碳匯、碳交易、低碳生活等等,如今人們對此已經不再陌生。但對于國土資源部有關專家提出的“減排良方”———把二氧化碳埋起來的說法,恐怕多數人感到懵懂。
“上個世紀,我國的科學家就在‘碳循環’、‘碳儲存’、‘全球冰河期的歷史記錄’等方面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張洪濤介紹,所謂二氧化碳地質儲存,就是將工業和能源轉化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在排入之前就對其捕集,然后通過管線或者船舶運到封存地,壓縮注入到地下深部適宜地層中,通過物理、化學等作用使其長期與大氣隔離。
他介紹說,近幾年。以全球氣候變化為核心,我國在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技術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與國外有關機構合作,對大港油田、勝利油田、惠民凹陷咸水層等4個地質區域的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進行了初步評估。
張洪濤表示,今年,國土資源部已正式將二氧化碳地質儲存調查評價納入《地質礦產保障工程實施方案》。他說,作為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地質響應”浩大工程的一部分,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方面的研究和示范將為中國發展低碳經濟提供支持。
對于低碳,政府層面所做的工作遠不止國土資源部已經開展的碳地質儲存。事實上,早在2007年6月,我國就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國家發改委表示,2010年我國將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等生態建設,努力增加森林碳匯,積極促進低碳經濟發展。在今年3月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有關低碳的提案、建議更是占到了相當數量。
現實生活:城市上演奢侈水消費
在政府層面,有關催進低碳的政策已經出臺不少。但是,用低碳的標準或要求去考量人們的現實生活,卻發現不低碳的生活方式有些已經到了奢侈的程度。
“北京是一個水資源極度短缺的城市,它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是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八分之一,全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三十分之一,和沙漠國家以色列相當。但是,沒有一個北京市民感覺水資源短缺。”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指出,在北京水資源豐沛實際是一種假象。
據楊東平介紹,目前,在北京各種各樣的洗浴中心有3500家,高爾夫球場38家,滑雪場18家。這些高耗水場所特別是高爾夫球場和滑雪場的水主要是靠抽取地下水來維持,而少部分人的奢侈性消費就建立在此之上。
同樣是干渴城市的天津,去年華北大旱以后,竟然宣布斥資300億元建立一個生態游樂園。其中,園中有一個人工室內海濱浴場,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內沙灘浴場。楊東平說,這個所謂的生態游樂園實際上也是高耗水項目。這種不低碳的生活方式在各地普遍存在,就連沙漠邊緣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也要建高爾夫球場(這個項目最近已被叫停)。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正在經歷嚴重災害頻發的新時期。在這個非常時期,雖然對氣候變暖的原因尚存不同的猜想,但我們更愿意相信:低碳,會讓地球變得更美好。
低碳還是“被低碳”
鄧儀地球獎獲得者,北京三生環境與發展研究院部長。
鄧儀
曾在某一環保網站上,看到一篇文章稱:有一高薪白領人士,因為要環保,所以減少了洗澡的次數,文中對此君的低碳環保行為,不乏贊譽之詞。這不由得讓人困惑,農牧區的人因少洗澡曾被描述為“落后”,而現在當“低碳”成為一種時尚,此君的“少洗幾次澡”則成了低碳的“先鋒行為”。在我看來,低碳不是環保的代名詞,也不是魯迅筆下阿Q,“要革命”只需要挽起辮子就行。低碳沒傳說中那么高尚,也沒有傳說中那么復雜,對于那些習慣于過度消費、對環境造成壓力的人們來說,低碳是一種自省后的救贖,是一種抑制自身貪婪滋長的理性選擇;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低碳更應彰顯它的公平屬性,對于祖祖輩輩就低碳生活的8億農牧民而言,低碳應成為一個社會來回報他們的途徑。正是他們樸素的“天人合一”生活方式,給我們留下了今天相對完好的生態環境。
低碳,不僅僅是自律,最重要的是構建低碳交換的社會體系,從已經實施的“退耕還林”中總結經驗,廣泛地促進社會參與,將政府與民間的力量有機整合,在適合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適宜運作的本土碳補償機制。
環境問題是社會問題,當脫離了文化積淀與社會現實,當低碳過程中忽略了平等與尊重,那我們追隨的只能是“被別人低碳”的悲哀。如果我們期待著能夠改善未來的自然環境,那么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如何支持生存于低碳中的群體,而不僅僅是讓“低碳”成為“被低碳”。
穿過迷霧走向和諧
李瑞農地球獎獲得者,高級記者,中國環境報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
李瑞農
國際“氣候門”事件尚未停歇,在國際社會正研討應對氣候變化之際,去冬今春的北美和歐洲暴雪嚴寒更是和“氣候變暖”開了不大不小的“玩笑”,就連北京和華北今年的春天也是姍姍來遲,讓習慣于4月春暖花開的人們增添了些許遺憾和惆悵。氣候變暖了嗎?人類碳排放是氣候變化的成因嗎?質疑之聲不絕于耳。
但無數的事實又擺在了人們的面前,南極的冰架在坍塌漂移,北極的封凍期越來越短,青藏高原的冰蓋在加快退縮和融化,海平面上升使本來存有歸屬紛爭的小島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哺育著幾十億人口的亞洲和中國的大江大河有一天會不會變成季節河?不論是深入實地的現場考察,還是影視鏡頭的撞擊,每當看到青藏高原退縮的雪線,我真的希望我的擔心是杞人憂天。也許目前氣候科學家的提供的數據和論證還不足以證明人類不斷增加的碳排放和氣候變化的線性因果關系,也許氣候變化有著大氣洋流以及自然演變的因素,也許關于眼前的天氣變化狀況與氣候變化的長期趨勢還有許多矛盾,在真相面前還有許多云團和迷霧,但是,人類社會特別是近幾百年來,隨著人口規模急劇增大以及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地球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卻是不爭的事實。
希望“低碳”不要成為時髦的口號。即使不是為了低碳,日益緊張的能源特別是化石能源,不斷捉襟見肘的資源,嚴重的環境污染,留給我們的還有多少時間和空間?也許你是個科研工作者,你在低碳、節能和清潔技術上的貢獻能使經濟的發展少一些消耗和污染,也許你是位公務員,在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時能激濁揚清,倡導綠色和諧,不為GDP蓬頭垢面,也許你是位工人,在降耗減廢上可一顯身手,也許你是個農民,在向人們提供蔬菜食糧時能少些化肥農藥的施放。節約就是低碳,節約就是環保。當尊重自然、環境友好成為社會集體意識和風尚,我們就有望穿過迷霧,走向人與自然和諧的未來。
碳匯林與生態平衡
方明和
物種賴以生存的自然棲息地是個天然碳庫,森林、草原、濕地無不儲存了地球最主要的碳。然而目前人們更多的碳匯行動停留在“植樹造林”,只要往“荒山”里插上樹苗,即算是為緩解氣候變化做了努力。其實在自然界中,各種生境類型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同的生境養育著不同的動植物種,有些物種喜陽,需要有裸露的山脊、巖石、草地;而有些喜陰,喜歡枝葉茂密,陽光越少越好。所以在人為破壞生態環境若干年后又要對其進行生境恢復時,必須要對當地的物種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否則種植的樹種只有吸碳而缺乏其他的生態功能,甚至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得不償失。例如時下大量種植的經濟類碳匯林———桉樹速生林,其在業界素有“抽水機”之稱,雖然“綠色”了山林,可是他大量吸收水分,排擠其他的本土物種,對生態造成長遠破壞與其碳匯價值相比的話,貢獻就大打折扣了。
低碳不應成為運動式的“綠色化”工作,而應謹慎、科學與可持續性綜合考量。
水貴如油人人有責
汪永晨地球獎獲得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汪永晨
其實,說世界缺水、中國缺水、北京缺水不是一年兩年了。可是在我們的職能部門,在我們每個家庭,每個人,能把節約用水當回事的到底有多少?
為什么要問把節水當回事的部門有多少?據了解,北京每天有約22萬噸自來水浪費在沖廁上,如此計算,每年消耗大約8000萬至1億噸自來水,相當于4個頤和園昆明湖的水量。這樣使用水,有關部門是不是該管管?
北京是全國機動車保有量最高的城市,洗車,估計每年用水量超過3000多萬立方米,相當于15個昆明湖的水量!
北京一共有38個標準高爾夫球場,每個都需要巨量的水資源維護,據估算,這些高爾夫球場一年耗水量約為2000多萬立方米,相當于10個昆明湖的水量!高爾夫愛好者,在這大旱之時,又能做些什么呢?
北京提供住宿休息服務的洗浴場所共有1045家,每家每年用水大約1.5萬噸,這些洗浴場所一年的耗水量接近8個昆明湖的水量!
北京滑雪場和游樂場,人工造雪項目正在紛紛上馬。從造雪機銷售廠家得到的消息,通常1噸水可以造兩立方米的雪,而一臺造雪機每小時用水量約為十五六噸,上規模的滑雪場一般需要七八臺造雪機。批準這些項目的官員,大旱之時,為水,手下能留情嗎?
作為一個文明大國的公民,我們的傳統,我們的良知,在遇到危機的時刻,是不是更能讓我們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么呢?
不辱沒“地球獎”稱號
周又紅
在倡導低碳生活的今年地球日我有著別樣感覺。我理解一名一線的環保教師對節能減排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能源,了解能源與人類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盡管我已經開展環境教育快30年了,但我知道僅靠講解或一次、幾次宣傳活動是不夠用的。因此我以多變的活動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講座、試驗、參觀、統計、分析、寫作等。我編寫了關于能源的知識讀本、在全國開展了多期關于能源的教師培訓。特別是我設計了關于家庭待機耗電的演示教具受到學生和社區居民的好評,我希望不辱沒2000年我曾經獲得“地球獎”這個光榮稱號,繼續在環境教育的崗位上鞠躬盡瘁。
地球太需要碳減排了
萬昆地球獎獲得者,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專題部主編。
萬昆
講兩個故事吧。
幾年前我曾經漂泊在地球的南大洋上,濃霧彌漫之中,隨船的海洋學家和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氣專家分別在通過儀器研究溫室效應。我好奇地詢問海洋學家,溫室效應與海洋有關系嗎?他說,海洋是二氧化碳的主要貢獻者,因為海洋生物多少年來的沉積,形成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到空中,人類開始工業化生產的這些年,又加劇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在地球的上空形成了一個被二氧化碳覆蓋的溫室。這一說法得到了大氣專家的認可。他同時以數字變化提出,現在一百多年來地球上二氧化碳濃度一直呈增速態勢。地球上70%的面積被海洋所覆蓋,海洋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貢獻自然巨大。自然因素加上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人為因素,大氣中自然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溫室,全球溫度升高的趨勢不可避免。那么氣溫升高,會帶來什么變化呢?這一點在我隨后的北冰洋科考中清楚地展現出來。
1999年,中國第一次進行北極科考時,雪龍號破冰船僅僅破冰行進到北緯73度附近就被厚厚的浮冰阻擋,無法繼續前行。2003年,當我們第二次行進在北冰洋的海域時,我們已經可以輕而易舉地沖上北緯80度的北極最高緯度地區,相當于繼續向北行進了400多公里。而且視野中,前方還有水道,科考船還可以繼續向更高緯度地區進軍。科學家告訴我說,現在在北冰洋里想尋找到一塊三年以上的老冰已經很困難,都是當年冰,最多是上年冰。這說明,溫室效應對北極溫度升高影響很大,大量的淡水從白令海峽流入太平洋,海平面正在緩慢上漲。這樣下去,大批沿海城市被吞噬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強了。
那么,有什么辦法能減緩溫室效應,降低溫度上升的速度呢?只有減少碳排放。
別被“低碳”引入歧途
趙永新地球獎獲得者,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科技采訪室主編。
趙永新
現在“低碳”一詞炙手可熱,幾乎到了什么都是“低碳”,什么都要“低碳”的程度。如果真要如此“低碳”下去,中國恐怕要舍本逐末、誤入歧途了。
原因很簡單:不同于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生態環境已修復得很好的發達國家,我國尚正處在大規模工業化階段,治理污染危害,讓國人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安全的食品,從而保障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身體健康,依然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前不久公布的全國首次污染普查顯示,2007年我國排放的各類污染物總量多達1.39億噸,平均每人100多公斤。目前我國的生態惡化之重、污染危害之巨、治理難度之大,不僅是中華文明五千年來之未有,而且在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個。嚴重的環境污染,不僅危及民族的長遠發展,而且已經嚴重影響到當代人的健康———頻頻曝光的“鉛中毒”、“重金屬污染”、“毒豇豆”等事件,不過是冰山之一角。干凈的水、土壤和空氣,是人類生存繁衍的基本物質資料,如果我們不下最大決心持之以恒地治理、修復,我們這一代人的健康都成問題,何談子孫后代?
何況,對于今后幾十年全球是不是要持續變暖、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對全球變暖的影響等關鍵問題,目前都沒有定論,科學界尚存在很大分歧。不顧本國國情,放著眼前的污染危害不下大力氣治理,一窩蜂地追求所謂的“低碳”,甚至人云亦云、把什么東西都裝到“低碳”這個大筐里,這種做法值得深思。
“地球之日”話低碳
郭耕地球獎獲得者,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館副館長、高級經濟師。
郭耕
“低碳”概念是由英國人在近年提出的。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驅和資源并不豐富的島國,其能源的絕大部分都依賴進口,由此,英國人深切意識到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的威脅,
那何謂低碳生活呢?低碳生活(Lowcar-bonliving)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減少,從而減低溫室氣體,特別是CO2的排放。“低碳生活”雖然是英國人發明的一種概念,卻是關系到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老問題、大問題,它反映了人類因氣候變化而對未來產生的擔憂。人類意識到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出現的過量碳排放是形成氣候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減少碳排放就要相應優化和約束某些消費和生產活動。盡管仍有學者對氣候變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順應了人類“未雨綢繆”的謹慎原則,因此“寧可信其有,不愿信其無”,“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漸漸被包括中國政府在內的世界各國所接受。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施“低碳”呢?我在2010年初的北京市政協全會上,推出了一個最為百姓化的創意———“低碳八寶”。
1、布袋子2、水杯子3、太陽能電器4、無電池手電5、牙刷6、筷子7、手絹8、公交卡。
其實,這只是拋磚引玉,大家盡可做出各種“低碳”創意,十寶、十八寶……當然,低碳并不意味著就要刻意去放棄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到多節約、少浪費。
低碳生活從點滴做起
盧勤
一次,我從報上看到一篇小文,說成龍在出席一次與觀眾見面會時,在自己喝的半瓶礦泉水瓶上簽上了“成龍”。別人笑問:“成龍先生”,沒有人請你在礦泉水瓶上簽名呀!”成龍認真地說:“這是我沒喝完的水,我不能弄混了。
這件事給我很大啟發。
想想平時開會,許多礦泉水瓶打開,人們喝了幾口就放在那里,轉眼就記不清哪瓶是自己喝過的。這小小的疏忽浪費的水不計其數。
從那天開始,我也學習成龍,在自己喝過的水瓶上簽上名,沒喝完的帶走;來客人給別人一次性水杯上也簽上名,以免混淆。平時洗澡的水放在桶里,用來擦地板;洗臉的水用來洗腳,洗腳的水用來沖馬桶,水杯里干凈的剩水,第二天早上用來刷牙。
堅持一段時間,感覺很好。
低碳是一種生活方式。水資源是有限的。想一想,西部缺水,上學的孩子一天只有一瓶水還舍不得喝,拿回家給媽媽喝,我們真不該浪費水。
古人說得好:“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低碳生活真該從點點滴滴做起。
低碳低水防患未然
吳方笑薇
水危機正逐步到來。中國目前正面臨嚴重缺水,云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重慶人受到影響。據資料報道,截至2009年底,東江流域降雨量下降近40%。與此同時,我們的鄰居,珠江流域城市的用水量不斷上升,持續的城市化和經濟增長、水體污染、水資源浪費和水資源滲漏等問題,加劇了跨境的水危機問題。
據「水務署」數據顯示,在2008年,香港耗用了956.15百萬立方米清水,2007年,人均每日用水量為219公升,遠遠高于歐洲和東南亞主要城市。「香港地球之友」認為香港人不能再認為干凈而充足的食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香港人需要改變繼續浪費食水的習慣。
珠江三角洲(珠三角)是珠江流域(包括東江)最大的耗水者。工業用水占29%,住宅用水占16%。香港是珠三角工業界最大的投資者,港資企業可以通過清潔生產、綜合水資源管理等方法在水資源管理上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