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水不流外人田”漸成生產標準
記者在安徽多個地方采訪后發現,企業在堅持清潔生產上,開動腦筋想了不少好點子,針對自身的特點,多管齊下,大幅度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
不少企業首先就在“省”字上下功夫
在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記者發現,在車間內的機床下面都有一個盤子。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盤子是“防滲漏接油盤”,企業共有1000多個。這些接油盤放置在機床下和油桶下,有效預防了化學危險品滲漏污染地面問題的產生,每年回收利用廢油2000多公斤,“接油盤”成了“節油盤”。
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危險廢棄物油棉紗。為此,公司從2007年建立棉紗使用限量,各單位自行開始對使用過的油棉紗進行清洗后重復使用,這樣顯著減少了新棉紗消耗,2009年的棉紗使用量比2007年減少了27%,重量達到35噸。
在銅陵有色這一傳統的資源型大型國有企業,企業大力發展以硫鐵資源為基礎的無機化工產業。企業高效利用硫精砂,提高硫鐵資源綜合利用率,掌握復雜精砂處理技術,全面回收礦物中的硫、砷、銅、金、銀、鉛、鋅、鐵和硅等有價物質,不但真正做到了“吃干榨盡”,還達到循環閉合式產業鏈的優化升級。
“清潔生產是品牌,是軟實力。”馬鋼股份公司副總經理丁毅對記者這樣說。
據了解,在馬鋼,與2000年相比,噸鋼綜合能耗從978千克標煤降至730千克標煤,自發電比例從30%提高到70%,工業用水循環率從76%上升到 96%,噸鋼耗新水從70噸降至5.5噸;固廢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8%,主要污染物排放均達到國家標準。“實現資源消耗減量化就是對未來負責,實現資源利用循環化就是對社會負責,實現生產過程清潔化就是對百姓負責。”丁毅說。
據了解,馬鋼還建成了年產40萬噸的礦渣微粉生產線以及年處理能力80萬噸的鋼渣處理和綜合利用生產線;鋼材加工產生的部分邊角料,也被用在了薄板等高檔鋼材產品的包裝材料上;高爐瓦斯灰成為燒結工序的原料,被分解為鐵精礦、炭精粉和尾泥三種產品。
“馬鋼是安徽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縮影。”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先發這樣評價。
在奇瑞汽車,副總經理李立忠介紹說,奇瑞投資興建完成一個節水綜合改造項目:建立雨水回用系統,回收雨水來用作生產用水;對涂裝車間進行節水改造,在涂裝前處理、電泳環節中的最后水洗系統中,通過設置反滲透濃縮系統和超濾系統等大大減少了用水量;在節能方面,采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代替柴油等,投入43萬多元,累計實施100多項方案進行清潔生產,其中年節水11.02萬噸,減少廢水排放10萬噸。
“內循環”讓“廢水”變“肥水”
我國有一句古話,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安徽不少企業,“廢水不流外人田”卻成了生產的標準。不把廢水、廢氣、廢渣排放到自然環境中,而是把它們循環利用起來,這樣過去的“廢水”就成了如今企業的“肥水”。
廢氣余熱的回收利用,是我國工業企業實現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一條重要途徑。銅陵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投資了36545萬元投產了一、二期余熱發電系統。兩套余熱發電機組投入運行后,年發電量可達4億千瓦時,可解決工廠全部用電量的48%~50%,年節約標準煤14萬噸。
在中鹽安徽紅四方股份有限公司,新老系統各有一套吹風氣回收裝置,兩套系統年可回收吹風氣量近48312萬立方米,年附產蒸汽量190080噸。造氣吹風氣回收裝置的投用,即回收了吹風氣中大量熱能供系統,又大大降低了煤灰、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對大氣的污染。
2007年~2009年,安徽豐原生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投入近3億元進行了余熱綜合利用、電機變頻調速、能量系統優化等73項技術改造,循環經濟發展取得實效。截至去年底,與2007年同期噸產品水耗比較,該公司檸檬酸由126噸水降到目前的29噸,賴氨酸由120噸水降至41噸,酒精由30噸水降到 6.5噸。豐原生化本部在產品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日用水量由上年同期的12.8萬噸/天下降到目前的4.5萬噸/天。
與此同時,安徽豐原生物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總排廢水回流作為調節用水和綠化用水,每日回用水量約1300噸,不僅減少了廢水排放,還降低了商業用水量,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雙贏。
在這家企業,利用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沼氣,每日約有13000立方,供1臺4噸/時鍋爐、1臺200萬大卡直燃式溴化鋰制冷機和公司780人的食堂烹飪使用,每日可節約成本13500元,經計算每處理1噸廢水凈收益在1元以上。
外循環實現企業間的“變廢為寶”
有時候,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對企業而言用處不大,但這些廢物走出企業大門,就有可能在其他企業或者領域發揮價值,廢物也成了寶物。
在安徽豐原馬鞍山生物化學有限公司,鈣鹽法生產檸檬酸工藝過程中產生的硫酸鈣,原作為廢棄物進行深埋處理,但經過工藝控制改進后,可銷售給水泥生產和石膏深加工常見愛作為原料,變廢為寶。廢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經濃縮壓榨后,外售給化肥廠、苗圃等。
在安徽華電蕪湖發電有限公司,公司生產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主要為粉煤灰及每天燃燒后剩余的煤渣和脫硫的副產品石膏等,均屬于一般固體廢棄物。公司按照“貯用結合、因地制宜、多種途徑、積極利用、講求實效”的灰渣治理原則,全部外賣給當地水泥生產企業實現循環利用。
企業在清潔生產方面并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在政府的引導下,集中布局,發揮產業的集聚效應,廢物也更加方便地在企業家循環起來。
馬鞍山慈湖經濟開發區在園區內企業間的資源集約化利用的“外循環”上闖出了一條新路子。如園區內的萬能達發電有限公司低熱值蒸汽已向豐原生化、立白日化等多個企業供氣;豐原生化廢渣、發電企業的粉煤灰、鋼鐵企業的鋼渣微粉等廢棄物已為新型墻材、水泥生產等相關企業所用,達到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共生共贏”。
慈湖經濟開發區現已形成了一條相對完善的半閉合循環經濟產業鏈。初步形成了“上下游產品接續成鏈、關聯產品復合成龍、資源封閉循環利用”的生態工業體系 “互聯網”,實現了廢棄物在園區內的基本閉路循環和再資源化,達到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同生共贏”。
銅陵有色建設了循環經濟工業園,在這個工業園中,化工、能源、物流、環保等行業互相配合,實現了集中布局、產業集聚發展、廢棄物集中處理和循環利用。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年產80萬噸硫酸項目是園區的源頭項目,該項目以冬瓜山銅礦副產硫精砂為原料,硫精砂在焙燒爐中沸騰焙燒后產生的二氧化硫煙氣經凈化后用于制酸,含鐵燒渣輸送到鐵球團生產系統,與鐵精砂配比后制成煉鐵原料鐵球團,鐵球團所用的燃料來自于附近焦化廠的焦爐煤氣,而鐵球團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含硫物質經脫硫裝置回收二氧化硫,再返回到硫酸生產系統中制酸。硫精砂焙燒過程中的余熱用于生產蒸汽和發電,滿足硫酸二甲酯和園區其他項目的電力和供熱需求。
這樣,一條清潔生產循環利用的鏈條由此建立起來,環環相扣,各個生產環節為了環境保護這一共同的目的拉起了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