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國環境十大關鍵詞
前言:生物多樣性、綠色經濟、低碳社會、氣候談判、紫金礦業“潰壩門”、中石油大連漏油事故、舟曲特大泥石流、“自然之子”梁從誡、“三牧”問題、環保產業。2010年,中國環境領域大事不斷,一次次突發性事件觸目驚心。紫金礦業“潰壩門”、中石油大連漏油事故、舟曲特大泥石流這三起事件,從表面上看,是企業安全生產事故或是自然災害,但事實上,事故造成的是重大的環境污染,舟曲特大泥石流則是長期以來破壞山體和森林植被而遭受到的惡果。
明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可靠的消息稱,各地發展經濟的沖動已經空前高漲,甚至有的地區還提出了 GDP五年翻一番的目標。發展經濟固然不錯,但一定要在資源和環境的可承受范圍之內,否則就要走舟曲的危險之路,承擔紫金礦業和中石油的巨大損失。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首先要想明白。
內容:2010年1月11日,世界各國為了更好地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提高人類的生存狀況,在德國柏林正式啟動了國際生物多樣性年活動。
據專家估計,由于人類的活動和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種類正在以相當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而生物多樣性的快速消失,可能會對人類的健康以及賴以生存的農業和畜牧業造成嚴重影響,并進一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全世界目前約有3.4萬種植物和5200多種動物瀕臨滅絕。
中國是世界上“多樣性”財富最多的國家之一。根據《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四次國家報告》公布的資料,中國擁有高等植物35000多種,僅次于巴西和哥倫比亞,居世界第三位。中國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國家,無脊椎動物種數估計約占全球總數的10%左右,是世界上鳥類種數最多的國家之一,魚類占世界總種數的20.3%,也是世界上農作物八大起源中心之一。
然而,中國也是世界上物種受威脅狀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科院動物所副研究員、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協會(WCS)中國項目部主任解焱介紹,根據過去的估測,中國受威脅的物種可能在各門類中占2%~30%的比例,但最新的調查顯示,受威脅的物種遠遠超過之前的預測。
今年5月18日,國務院副總理、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李克強在主持召開國際生物多樣性年中國國家委員會全體會議時強調:“生物資源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具有寶貴的開發利用價值,對于加強農業、創新科技和促進發展都十分重要。”
專家點評:國際知名生態學家、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生物多樣性工作組主席馬敬能(John Mackinnon)說,書之所以有價格,是因為有內在的知識價值。不同的書,有不同的價值。一個藏書1萬冊的圖書館,如果收藏的都是同樣的一本書,圖書館的價值就非常小。但如果是各不相同的1萬冊書,圖書館的價值就非常大。這就是“多樣性”的價值。
內容: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強化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完善政府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評價體系,進一步發揮市場作用,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增強企業和全社會節能減排內生動力。”
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日前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在“十二五”期間,將出臺一系列有關綠色經濟的政策。蔣耀平認為,發展綠色經濟不僅可以節能減排,而且能夠更加有效地利用資源、擴大市場需求、提供新的就業,是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的重要結合點。
據蔣耀平介紹,中國的綠色經濟雖然起步較晚,但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巨大的市場,具有強勁的發展勢頭。中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關鍵時期,綠色經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蘊藏巨大商機。
專家點評: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認為,發展綠色經濟既是當前世界經濟擺脫危機的重要途徑,也是今后中國經濟發展的正確道路。發展綠色經濟要 “兩手抓”,第一手要實現產業綠色化、生態化,提高現有生態體系的生態效能;第二手就是綠色產業化和生態產業化,發展那些具有生態服務價值、生態功能的產業。
內容:2010年,在傳統和新興媒體上,“碳”無疑是出現頻率最多的字眼之一,低碳、減碳、二氧化碳、碳源、碳匯……不論是政客還是企業家,無“碳”不時尚。而就在幾年前,在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還很少關注到“碳”。
客觀地說,2010年“低碳社會”盛行,上海世博會起到了不小的催化劑作用。世博會開幕以來,各展館在充分展示成功經驗、技術運用和探索實踐的同時,也在傳播對于城市未來發展中低碳、環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世博會不僅是一個交流的平臺,更是一個大課堂。
世博場館萬科館、聯合國館均通過世博自愿減排平臺抵消展館建設及運行過程中產生的額外碳排放。上海市楊浦區還率先以家庭為單位,通過世博自愿減排平臺購買自愿減排量,助力“低碳世博”。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稱,在二氧化碳的減排過程中,普通民眾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低碳社會強調日常生活和消費的低碳化,強調通過理念和行為方式的轉變,達到人類社會與自然系統的和諧發展。
專家點評: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認為,推進低碳發展的政策和行動,在經濟上要可行,在社會上要具有可接受性。需要強調的是,要從消費領域入手,對于奢侈、浪費型的排放,要加以遏制。如果不對奢侈、浪費型的排放加以有效遏制的話,低碳社會就建立不起來。
內容:2010年,哥本哈根氣候談判的陰影還沒有消散,緊接著又是兩場談判。由中國政府承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第12次會議及《京都議定書》“附件一締約方進一步承諾特設工作組”第14次會議,于10月4 日~9日在天津舉行。這是今年舉行的第四輪聯合國氣候談判會議,也是坎昆會議前的最后一輪聯合國氣候談判,來自各締約方和非政府組織3000多人參加了會議。
11月29日至12月10日,第16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在墨西哥坎昆舉行。大會下設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及《京都議定書》締約方會議通過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兩份重要決議。
說到氣候談判,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在去坎昆之前,對記者說了一句十分經典的話:“大家在一個總體目標之下,各國都應該作出相互的妥協,最后的結果,應該是一個大家都不滿意,但是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這就是最好的結果。”
近幾年來,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日益關注的熱點問題,即使在全球被金融危機陰影籠罩的背景下,各國對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程度都絲毫沒有降低。
專家點評: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參加坎昆會議談判的中國政府代表團副團長蘇偉表示,氣候變化問題表面看是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發展的問題、技術競爭力的問題,背后是巨大的商業和政治利益在驅動。
內容:2010年7月3日和7月16日,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紫金山金銅礦濕法廠先后兩次發生含銅酸性溶液滲漏,造成汀江重大水污染事故,直接經濟損失達3187.71萬元人民幣。隨后,紫金礦業副總裁因污染事件被刑拘,上杭縣長因污染案停職。
同年9月,福建省環境保護廳對此環境污染事件開出了最大一筆罰單:對紫金山金銅礦環境違法一案,重罰“紫金礦業”956.313萬元人民幣,并責令其采取治理措施,消除污染,直至治理完成。
12月14日,福建龍巖市政府辦披露,紫金礦業落實“7·3”事故后續應急處置指揮部下達的63項整改要求,已完成43項,正在落實19項,另一項將與后續規劃統籌考慮。
據介紹,紫金礦業正開展環境影響、水文地質、礦山安全評估工作,明年1月底前有望出爐評估報告;重新規劃建設銅濕法廠,新建處理規模達每日6.5萬噸的廢水處理系統及庫容為153萬立方米的調節庫。
而在“潰壩門”之前,紫金礦業在環保部門的核查中屢屢登上環保黑榜。
專家點評: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講師、亞洲開發銀行咨詢專家石磊認為,像紫金礦業這樣的企業不僅缺乏誠信,而且喪失了企業基本的環境責任,即使獲得高額的利潤回報,在一定程度上賺的也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污染錢”。近千萬元的處罰金額對于紫金礦業這樣擁有幾十億元凈利潤的企業而言,毫無威懾力,長此以往,這種事故還會發生,污染會成為不治之癥。
內容:2010年7月16日18時20分左右,大連新港至中石油大連保稅油庫輸油管線在油輪卸油作業時發生閃爆,引發管線內原油起火,致上萬噸油入海,創下中國海上溢油事故之最。
截至7月29日,大連市海洋與漁業局回收海上溢油9584.55噸。連同海洋局調集的中海油,共回收海上溢油計11227噸,占整個海上溢油回收總量的 92%。
“7·16”火災事故是一起嚴重的生產安全責任事故,同樣也是一起重大環境污染事件。中國海監船7月19日13時30分的監視結果顯示,受污染海域約430平方公里,其中重度污染海域約為12平方公里,一般污染海域約為52平方公里。石油泄漏對于大連灣的海水質量、生態系統和海洋生物產生了很大的威脅。
隨著運輸量和船舶密度的增加,我國發生災難性船舶事故的風險逐漸增大,中國海域可能是未來船舶溢油事故的多發區和重災區。據交通部海事局統計,1973年至2006年我國沿海共發生大小船舶溢油事故2635起,其中50噸以上的重大船舶溢油事故共69起(平均每年發生2起),總溢油量37077噸。其中,渤海灣、長江口、臺灣海峽和珠江口水域被公認為是中國沿海四個船舶重大溢油污染事故高風險水域。
隨著海上油氣開發和船舶數量的迅速增加,海上油氣平臺及輸油管線的跑冒滴漏、船舶的各種泄漏、壓艙水排放等造成的小范圍石油污染事故更是頻繁發生,并且呈逐年遞增的趨勢。
專家點評: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蘇紀蘭指出,近年來沿海區域經濟和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給近海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影響,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成為中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的制約性因素,亟須采取綜合政策措施,以解決海洋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累積的和正在形成的生態環境問題。
舟曲特大泥石流
內容:2010年8月7日23時30分左右,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爆發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嚴重的山洪泥石流災害。
截至2010年10月11日,遇難1501人,失蹤 264人。泥石流沖擊下的舟曲,2.4平方公里土地受災,大量城鄉居民住房毀損,波及2.6萬百姓,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陷于癱瘓,白龍江河道嚴重堵塞,堰塞湖致使大片城區長時間被水淹,造成嚴重損失。
災區地理位置偏僻,發展空間狹小,經濟基礎薄弱,地質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多重災害疊加,重建之路尤為浩大復雜。
生態修復是舟曲災后重建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國務院發布的《舟曲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將加強植被恢復和水土保持,增強林草地固土護坡、涵養水源、調節徑流的作用。
專家點評: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建龍指出,這幾年全球災害這么大,不能說主要是砍掉了樹木、減少了林地造成的,但這至少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舟曲的降水量并不少,但是城市兩側的山上基本看不到林木。過去這是一個林木茂密的地方,由于多年來木材生產的需要,把樹砍光了,降水量又大,下了雨以后真的是一瀉千里。由于沒有固土的東西,形成了泥石流,所以生態災難與林地的減少、森林面積的減少關系很大。
“自然之子”梁從誡
內容:1993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在北京西郊一座荒廢的古塔下,一群知識分子聚集在一起并立下誓言: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綠水,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組織起來,行動起來。
這群人中間,就有梁從誡。1994年3月31日,梁從誡在北京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群眾性、會員制的非政府環保組織——“中華文化書院綠色文化分院”(又稱“自然之友”),以“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為宗旨,開展公眾環保教育。而在16年前,“民間環保組織”還不被大多數人認知,廣泛的公眾參與氛圍遠未形成氣候。
但當時梁從誡等人已經感覺到,如果我們12億同胞都以達到美國人的生活水平為目標,據運籌專家計算,需要的資源將是現在的60倍!自然將無法承受!
16年來,在自然之友等環保組織的努力下,滇西北的金絲猴和原始森林從刀斧下解救出來,可可西里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河建壩須經科學論證,首鋼遷出北京,重建圓明園遺址的“倡議”被束之高閣……
如今,作為中國非政府組織的精神源頭,自然之友已經成為中國最具標志性的環保NGO,至今已累計發展會員8000多人,并且培養了一批新生環保NGO的領導者。今年11月,梁從誡入選“感動中國2010”候選人物。
2010年10月28日下午4時許,“自然之友”創會會長、中國公民環保的啟蒙先驅、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自然之子”的梁從誡因病在京逝世,享年78歲。
專家點評: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易生說,在我心目中,梁先生代表著一種尊嚴。這是道德的尊嚴。今天,我們不得不承認權力與資本可以扭曲許多人的心靈或其價值的坐標,但是這一切在梁先生這里絕不會發生!我們對此堅信不移,我們為此而驕傲。
“三牧”問題
內容:2010年10月1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促進牧民增收。眼下,建國以來首次召開的全國牧區工作會議正在緊張籌備,種種跡象顯示,繼“三農”問題之后,牧民、牧業、牧區這一“三牧”問題日益突出。
草原是我國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由于對草原過度索取,保護不力,導致草原生態持續惡化,危及國家安全和牧民的根本利益。進入新世紀以后,草原的保護建設引起廣泛重視。
我國的草原問題已十分突出,由于超載放牧和草原保護投入不足等原因,草原退化嚴重,可利用面積減少,生態功能弱化。同時,牧民就業渠道窄,收入增長緩慢。
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 2011年起,在內蒙古、新疆(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云南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這一機制包括:實施禁牧補助,對生存環境非常惡劣、草場嚴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實行禁牧封育,中央財政按每畝6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實施草畜平衡獎勵,對禁牧區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載畜量的基礎上,中央財政按每畝1.5元的標準對未超載放牧的牧民給予獎勵;落實對牧民的生產性補貼政策;加大對牧區教育發展和牧民培訓的支持力度,促進牧民轉移就業。為此,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資金134億元。
專家點評:農業部草原監理中心主任馬有祥認為,我國對草原的功能定位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進入新世紀之前,注重草原的生產和生活功能,突出草原畜牧業,忽視對草原的生態保護。最近10年,逐漸重視草原的生態功能,在政策設計和發展戰略上,試圖協調草原的生態生產生活功能,實現生態與生產生活“多贏”的目標。但實踐證明,此路不通。草原牧區要實行生態優先的發展戰略。實施生態優先戰略,并不是犧牲牧民利益,而是意味著牧區的生產發展和牧民的生活改善要更多地依靠草原生態系統之外的投入。
環保產業
內容:2010年12月10日至12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強化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完善政府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評價體系,進一步發揮市場作用,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增強企業和全社會節能減排內生動力;加強重點節能工程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產業,加快低碳技術研發應用。”
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提出“綠色經濟”、“環保產業”的概念。往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涉及環保部分時,更多的是談及節能減排、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而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把“環保”與“產業”放到一起。這意味著,“十二五”期間,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的節能環保產業,將得到進一步重視,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發布的《2010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顯示,中國的環保產業在解決國內環保問題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目前存在著投融資渠道單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集中度低等問題。
根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的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年均增長率在 15%~20%之間,2009年節能環保產業(包括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總產值為1.9萬億元。在相關政策的扶植下,到2015年全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或達4.5萬億元。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有關負責人表示,有必要進一步強化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包括拓寬投融資渠道、規范產業標準體系、提高企業科技水平、落實產業稅收優惠政策、完善污水和垃圾收費機制等。
專家點評: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認為,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速度雖然很快,但與其他國家相比,規模和總量還比較小,未來國家發展環保產業的具體目標、方法,將體現在明年“兩會”之后公布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之中。“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在原有二氧化硫和COD兩個指標的基礎上,再增加氮氧化物和氨氮兩個減排指標,這將大大帶動減排、監測等相關方面的技術、設備投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