鎳都金昌“循環經濟”理念運用到生產實踐中
如今,在鎳都金昌,循環經濟的理念不僅深入人心,更可貴的是被運用到了具體的生產實踐當中,使從不起眼的廢物廢渣廢水實現了華麗“大變臉”。
秸稈變身“草面包”
在金昌農村,每年玉米收獲后,大量的秸稈在農戶的房前屋后堆成了小山,有的干脆一燒了之。秸稈真的一文不值嗎?
近日在永昌縣朱王堡鎮三洋啤酒原料公司采訪時看到,這里引進了先進的飼草加工技術,把玉米秸稈變成了牛羊愛吃的“草面包”。
該公司通過對加工技術和市場需求考察,于去年年初引進了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的秸稈飼草加工技術。公司總經理張子才介紹說,這項技術是將玉米秸稈通過切削、破碎、搓揉,除去表層硬質莖節,加工成質感柔軟的飼料,保留了原有的營養成分,再經過生物發酵技術處理,使秸稈菌種蛋白質含量進一步提高。吃了“草面包”的奶牛日產奶量可增加好幾公斤,肉牛、肉羊日增重也可大幅提高。目前,“三洋”的牛羊“草面包”不僅在當地吃香,還遠銷到了寧夏、內蒙古等地。
磷石膏的“新名片”
磷石膏是化工企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料,對它的處理利用一直是個難題。國內對磷石膏的綜合利用主要是作為建材和水泥緩凝劑使用,年利用率在10%左右。
甘肅甕福公司每年副產的磷石膏已經達到100萬噸以上。如何做到循環利用、吃干榨盡、變廢為寶呢?去年,甕福公司與省農科院進行技術開發合作,開展了“磷石膏資源研發與土壤改良劑”項目的技術攻關。專家們根據磷石膏農業利用的科學論證及國內外科技研究狀況,提出了以磷石膏為主要原料,采用化學法對西北地區鹽堿性土壤進行改良的思路。通過利用磷石膏富含的鈣離子交換鹽堿土壤中的鈉離子,調節土壤酸堿度;利用磷石膏中含有的硫、磷、鎂等有效養分,改良鹽堿地土壤的理化性能,達到農作物增產增收的目的。
去年以來,甘肅省農科院的科研人員分赴酒泉、景泰、金昌等土壤鹽堿化嚴重的地區,進行了大量的土樣采集和相關實驗工作,通過大面積盆栽實驗,確定了各地區的土壤情況,對配方做了初步篩選調整,并進行了示范試驗,土壤改良劑將進入工業化試生產階段。按每年改良600萬畝鹽堿地計算,就可消化利用磷石膏100萬噸以上,磷石膏有了土壤改良劑這個“新名片”。
廢水里淘出“金疙瘩”
近年來,金川集團公司先后投資5.7億元,用于節水綜合技術改造,建立起了完整的工業廢水回收利用系統,每年中水利用量超過1200萬噸,工業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8%,工業污水治理率達到100%。在這個基礎上,公司又組織科技人員開展了“重金屬離子工業排水治理工藝”技術攻關活動,回收廢水中的有價金屬。
項目組密切跟蹤含重金屬離子工業排水世界水處理技術發展的動態,并與國家海洋局杭州水處理中心等專業科研機構建立了技術信息溝通關系。在進行了無數次工業性試驗、取得大量科研數據的基礎上,項目組與設計單位一道努力,完成了含重金屬離子工業排水治理工藝方案的制定及施工圖設計,于2008年3月開工建設,2009年6月投入運行。
一年多的運行情況表明,這一項目不僅從根本上治理了濕法冶金系統中排放的重金屬離子廢水對環境的污染,而且使廢水中含有的鎳、銅、鈷等有價金屬得到有效回收利用,年可回收金屬鎳439噸、銅49.87噸、鈷9.07噸、金5.18公斤等,產生了上億元的經濟效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