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一五”期間少排放二氧化碳14.6億噸以上
國務院新聞辦22日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說,中國完成了“十一五”規劃提出的節能目標,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05年累計下降19.1%,實現節能6.3億噸標準煤,相當于少排放二氧化碳14.6億噸以上。
白皮書顯示,“十一五”期間中國以能源消費年均6.6%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由“十五”時期(2001—2005年)的1.04下降到0.59,緩解了能源供需矛盾。
多渠道引導全民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白皮書指出,中國積極宣傳應對氣候變化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的低碳發展意識,注重發揮民間組織、媒體等各方面的積極性,采取多種渠道和手段引導全民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白皮書介紹,中國從2008年開始,每年編寫出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年度報告,全面介紹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政策與進展。組織開展“節能宣傳周”系列活動,普及節能減排與氣候變化知識。利用世界環境日、世界氣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海洋日、世界無車日、全國防災減災日、全國科普日等主題日,積極開展氣候變化科普宣傳。
白皮書說,中國媒體不斷加大應對氣候變化與節能低碳宣傳報道力度。中國公眾以實際行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廣泛參與自備購物袋、雙面使用紙張、控制空調溫度、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購買節能產品、低碳出行、低碳飲食、低碳居住等節能低碳活動,從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用等細微之處,實踐低碳生活消費方式。
采取措施減輕氣候變化不利影響
白皮書指出,“十一五”期間,中國加強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和影響評估,完善法規政策,提高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減輕了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不利影響。
在農業領域,中國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大規模旱澇保收標準農田建設,推廣農田節水技術,提高災害應對能力,并建立和完善農業氣象監測與預警系統。
在水資源領域,中國編制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七大江河流域防洪規劃、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等專項規劃,加強流域管理和水資源調度工作,加快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開工建設一批流域性防洪重點工程,加快骨干水利樞紐和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在海洋領域,中國加強海洋氣候觀測網絡建設,初步形成對全國近海和部分大洋的海洋關鍵氣候要素的觀測能力,初步構建典型海洋生態敏感區監測體系,開展了海域海岸帶和重點海島整治修復工作。開展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等海洋災害的觀測預警工作,有效降低了各類海洋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在衛生健康領域,中國印發《全國自然災害衛生應急預案(試行)》,明確了水旱災害、氣象災害、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衛生應急工作的目標和原則,確立自然災害衛生應急工作體制、響應級別和響應措施,制定了不同災種自然災害衛生應急工作方案。開展氣候變化對環境相關疾病的影響機制研究,為研究制定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技術支持。
在氣象領域,中國氣象部門發布實施《天氣研究計劃(2009-2014年)》、《氣候研究計劃(2009-2014年)》、《應用氣象研究計劃(2009-2014年)》、《綜合氣象觀測研究計劃(2009-2014年)》,印發《中國氣候觀測系統實施方案》,促進了中國氣候變化監測、預估、評估工作。建立中國第一代短期氣候預測模式系統,研發新一代全球氣候系統模式,開展氣候變化對國家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安全、人體健康安全等多方面的影響評估工作。
加快發展低碳能源,控制非能源活動溫室氣體排放
白皮書說,中國“十一五”期間加快發展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積極開發利用非化石能源,并強化對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廢棄物處理等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控制。
白皮書說,中國大力開發天然氣,推進煤層氣、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利用,出臺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發電上網、電價補貼等政策,制定實施煤礦瓦斯治理和利用總體方案,大力推進煤炭清潔化利用,引導和鼓勵煤礦瓦斯利用和地面煤層氣開發。
白皮書表示,通過國家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中國加強了水能、核能等低碳能源開發利用。支持風電、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發展。完善風力發電上網電價政策。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推行大型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完善農林生物質發電價格政策,加大對生物質能開發的財政支持力度,加強農村沼氣建設。
此外,中國強化對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廢棄物處理等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應用電石渣替代石灰石生產水泥熟料等原料替代技術、高爐渣和粉煤灰等作為添加混合材料生產水泥等工藝過程,減少農田種植和畜禽養殖中甲烷和氧化亞氮排放。啟動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完善城市廢棄物標準,實施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推廣利用先進的垃圾焚燒技術,制定促進填埋氣體回收利用的激勵政策。積極開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研究與示范。
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取得顯著成效
白皮書說,“十一五”期間,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取得了顯著成效。
白皮書說,“十一五”期間,中國制定和發布汽車、鋼鐵等十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高高耗能行業準入門檻,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進行節能評估和審查,加強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促進企業兼并重組,調整出口退稅政策,對煤炭、部分有色金屬、鋼坯和化肥等產品征收出口關稅,抑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白皮書顯示,“十一五”期間,通過“上大壓小”,中國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7682萬千瓦,淘汰落后煉鋼產能7200萬噸、煉鐵產能1.2億噸、水泥產能3.7億噸、焦炭產能1.07億噸、造紙產能1130萬噸、玻璃產能4500萬重量箱。電力行業30萬千瓦以上火電機組占火電裝機容量比重由2005年的47%上升到2010年的71%,鋼鐵行業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爐煉鐵產能比重由48%上升到61%,電解鋁行業大型預焙槽產量比重由80%提升到90%以上。鋼鐵、水泥、有色、機械、汽車等重點行業的集中度明顯提高,重點行業能耗水平顯著降低。
積極增加碳匯 推進地方低碳發展
白皮書說,“十一五”期間,中國積極增加森林、農田和草地碳匯,同時推進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各地積極探索低碳發展經驗。
白皮書表示,“十一五”期間,中國繼續實施“三北”重點防護林工程、長江中下游地區重點防護林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生態建設項目,開展碳匯造林試點,加強林業經營及可持續管理,提高森林蓄積量,中央財政提高了造林投入補助標準,每畝補助由100元人民幣提高到200元人民幣,建立了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
白皮書同時指出,中國在草原牧區落實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劃區輪牧等草原保護制度,控制草原載畜量,遏止草原退化。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加強人工飼草地和灌溉草場的建設。加強草原災害防治,提高草原覆蓋度,增加草原碳匯。到2010年,全國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面積6475萬畝,機械化免耕播種面積1.67億畝,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面積4.28億畝。
此外,中國積極推進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2010年啟動國家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并選擇廣東、湖北、遼寧、陜西、云南等5省和天津、重慶、杭州、廈門、深圳、貴陽、南昌、保定等8市作為首批試點,各地積極探索低碳發展經驗。
中國將從11個方面推進應對氣候變化
白皮書說,圍繞應對氣候變化相關工作的目標任務,“十二五”期間,中國將重點從11個方面推進。
根據白皮書內容,這11個方面工作包括:加強法制建設和戰略規劃,其中包括組織編制《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1—2020)》;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和發展清潔能源;繼續實施節能重點工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包括編制全國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扎實推進低碳試點;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包括逐步建立跨省區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增加碳匯;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繼續加強能力建設;全方位開展國際合作等。
為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制度作出貢獻
白皮書指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以高度負責任的態度,積極建設性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加強與各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多層次磋商和對話,努力推動各方就氣候變化問題凝聚共識,為推動建立公平合理的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制度作出了積極貢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