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論文密度”最高國家 再生水科技成就非凡
在權威的膜科學期刊發表論文的13個教授中,鐘教授的學術生涯最短,但發表的文章數量卻最多。如果用國家的論文數量除以人口,新加坡的“膜論文人口密度”更在三年前超越了許多先進國。
說到水科技,很多人就會想起本地知名水務公司凱發(Hyflux),但說到再生水科技如海水淡化和逆向滲透的核心技術膜技術,新加坡的成就更值得一提。
要制造出適當的膜,才能把純凈的水分子從雜質中篩出來,而談到膜科技,就不得不提起國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教務長講座教授(Provost’s Chair Professor)鐘臺生。這名兩次獲得國立研究基因1000萬元研究經費的膜技術專家,在薄薄的膜中找出再生水的奧妙。
鐘教授指出,以前大家抱著能源和水兩不相干的觀念,近來卻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它們的共生性。他舉例說,發電廠的反應爐需要水來冷卻,這在日本核電廠爆炸時得到突現,而制造水的過程也需要能源,比如逆向滲透就是需要水分子在巨大壓力下被“推”過薄膜,每制造一加侖的水,電力占了成本的44%。
“電力成本又跟油價息息相關,油價已經從10年前的每桶10多美元增加到每桶100美元,足足漲了十倍,因此,制造低耗能薄膜是未來方向。”
要如何制造最理想薄膜?一是洞孔均勻確保只讓水分子通過,二是薄膜支撐層要做得夠耐用。
他的小組還從人體獲取靈感,模仿脂質(lipid)中蛋白質水通道(aquaporin)只讓水分子通過的特性來制造新一代生物膜。
鐘臺生教授生從臺灣到美國深造工作,16年前轉來新加坡。
他給記者的資料顯示,在權威的膜科學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發表論文的13個教授中,他的學術生涯最短,但發表的文章數量卻最多。
如果用國家的論文數量除以人口,新加坡的“膜論文人口密度”已在三年前超越了同樣是缺水的以色列,其后是加拿大、美國、臺灣、韓國、日本。鐘教授驕傲的說,新加坡的膜論文里,一半出自他的研究組。
本地綠色生態圈概覽
清潔能源
這方面的發展由經濟發展局和能源市場管理局聯合領導的能源創新計劃辦事處主導,其目標是在2015年為我國每年帶來17億元的產值,以及創造多達7000份工作。辦事處獲國立研究基金1億9500萬元資助。
主要研究中心:新加坡太陽能研究所(SERIS)、南洋理工大學能源研究所(ERI@N)、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在裕廊島上設立的智能電網實驗中心(EPGC)。
環境與水源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和公用事業局組成的跨部門環境及水務業發展理事會希望到了2015年,水務業每年能創造17億元的產值,同時也提供1萬1000份工作。該理事會獲得國立研究基金4億7000萬元贊助。
本地目前有70家國際和本地水務公司,它們的業務從孵化科技、融資、顧問、試驗和研發都有,新加坡因此被譽為“全球水中心”。
主要研究中心:南洋理工大學的南洋環境與水源研究院(NEWRI)、國大環境研究所(NERI)、國大—代爾夫特水務研究聯盟(SDWA)。
根據環保顧問鄭志泉的統計,本地共有各式各樣33種跟環保有關的政府資助,跟環保扯得上關系的非政府組織有32家、團體24家、商業協會14家、網站35家、政府機構20家、研究機構和中心32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