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命化工園應走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困局
異常刺鼻的空氣、污濁渾黃的水源和垃圾遍地的景象,沒錯,這些所描述的正是昔日山水相依、民風淳樸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而大家或許怎么都不會想到,在風景如畫的泰山、曲阜、水泊梁山組成的旅游三角核心位置,竟然還悄悄隱藏著這樣一片土地。山東省寧陽縣華豐鎮國家莊,除了有讓路人掩鼻而過的空氣、日復一日的買水、儲水噩夢,還有居高不下的癌癥死亡率,也正是因此,這里成為名符其實的奪命化工園。
事實上,類似如此惡劣的環境污染事件并不是第一次見到。近年來,污染事件不斷發生,前有云南曲靖鎘污染,后有江西江銅水污染,公眾的神經對類似事件早已不再敏感。如今,再爆山東奪命化工園,引發的只是大家對于中國企業對環境保護的職責及經濟發展問題的深思。
淺顯的常識告訴人們,正是人類的經濟活動,帶來了越來越頻繁的環境事故。其實,沒有人不知道如此密集的污染事故的沉重后果。近幾年來,環保部門對待破壞環境和違反法規的項目,整治力度越來越大,手段也屢有創新。但是,事后的懲治,卻沒能真正有效地阻止環境污染事故的不斷發生。而為何環境污染事故如此頻繁的發生呢?又是為何,大企業,尤其是化工相關的企業頻頻陷入污染門?
就現實而言,之所以頻現污染事故,與企業的僥幸心理、地方政府的行政不作為、污染違法成本低有著很大干系。而最根本的癥結,恐怕還是地方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悖論。由于企業天生的逐利性,環保投入等成本是能省則省,經常存僥幸心理;而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不少企業會給地方環境造成污染,甚至是嚴重污染,但出于對地方經濟發展的追求,也或因官員們對GDP速度的需求,以至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沒能求得起碼的平衡。地方政府扶植企業、服務企業,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生活幸福。如果居民的住宅樓和企業超標排放廢氣的煙囪比肩,村民的水源與企業超標排放廢水的河道比鄰,當企業一邊發展壯大,一邊污染河流、空氣,破壞自然環境,危害民眾健康,即使企業上繳利稅創造了再高的GDP,又有什么樣的社會價值呢?這個悖論是一個困局,走不出這個困局,密集的環境污染事故注定會持續發生下去。
從“黑色GDP”走向“綠色GDP”,這條路走得有多艱難,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就會有多難。可以發現,先污染后治理是“防范不足”的治理,投入的成本必然過高,付出的代價必然過大。而邊治理邊污染的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環境污染的危害,但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環境保護的被動局面。環保的重心必須前置,而不只是事后的被動懲治。在企業對環境的污染問題上,地方政府擔著更大的責任。“頑癥需用猛藥醫”,希望地方政府能重視起來,真正從動力機制上入手解決環境污染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提高環境資源的使用成本,加大對污染企業的懲罰力度,加大對環境指標的考核,使其成為官員政績的重要體現,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到實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