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焦慮困擾中國城市發展 環境污染嚴重系首因
幾乎每一次與生命有關的事件發生后,都會影響人們對于平安狀況的感受。2012年上半年在承擔著“救死扶傷”重任的醫院,“殺醫血案”卻接連發生;《校車安全管理條例》剛剛發布,就傳來廣東陽春校車奪取兒童生命的消息,最近濮陽校車起火,又吞噬了四名幼兒的生命……此時此刻,中國公眾的安全感還能有多高?
2012年5月底至6月初,《小康》雜志社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中國平安小康指數”之“2012年中國城市居民安全感”調查。“中國平安小康指數”是從社會治安、衛生安全、生產安全、經濟安全、心理安全等五個方面來衡量的。調查顯示,僅四成人不缺乏安全感,影響人們安全感的五個最主要原因是環境污染嚴重(44.3%),食品安全不能讓人放心(35.3%),經常聽到或看到新聞媒體關于社會治安混亂的報道(28.3%),所在城市貧富差距過大(23.1%)和親眼看見過違法犯罪事件發生(21.9%)。
在“當前最讓人擔憂的安全問題”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食品安全(81.8%),社會治安(49.0%),醫療安全(36.4%),交通安全(34.3%)和環境安全(20.1%),這五大安全問題也排在了“當前最受人關注的安全問題”的前五位。
八成受訪者“食不安”半數人怕“吃”食品添加劑
最近,一部以介紹中國各地美食生態為主要內容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爆熒屏,為何如此火爆?有網友評論說,“心靈沖擊讓人落淚”。
而“2012年中國城市居民安全感”調查顯示:更容易讓人落淚的或許并不是“舌尖上的美味”,而是“舌尖上安全線”的缺失。
81.8%這個數字,真實地表明了中國人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雖然這個數字比去年下降了3.4個百分點,但“食品安全”第三次登上最讓人擔憂的安全問題排行榜首位。而位居第二的“社會治安”僅占49.0%,比“食品安全”低了32.8個百分點,足以說明,中國人的“食不安”已經到了令人憂心的程度。“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出自《戰國策•齊策五》的“(寢)食不安”一詞,在新時期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吃不好飯”搖身變成“擔憂、不放心食品安全”的背后,是食品中違規使用添加劑、果蔬中農藥殘留超標、非食用油流入餐桌、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質、病死牲畜肉等食品安全問題的頻頻作祟,而這五項,也分別排在了“中國公眾最擔心的食品安全問題”第1至5位。
有接近半數(46.9%)受訪者擔憂食品中違規使用添加劑,但若以“舌尖上的安全線”衡量,食品添加劑其實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被公眾排在第四位的“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質”,即三聚氰胺、蘇丹紅、瘦肉精等。按照中國工程院院士、食品添加劑專家孫寶國的說法,“食品添加劑并不等于‘違法添加物’,很多人把食品添加劑當成了安全事件的替罪羊。”
品牌無“品德”超七成人對超市“不放心”
2012年以來發生的一系列有關食品安全的事件,極大地影響了民眾的安全感受。1月,香港知名連鎖甜品品牌“滿記甜品”的一款芒果布丁,被查出菌落總數實測值是標準值的13倍,大腸菌群數值也超標3倍多;2月,思念湯圓創可貼事件、紅牛添加劑事件和三全饅頭保質期內發霉事件接連發生;5月,又查出佛山一家調味公司用致癌工業鹽水生產萬箱醬油,令人觸目驚心……
調查顯示,對于當前市場、超市出售的各種食品,僅2.0%的受訪者能夠“非常放心”地購買,23.6%的受訪者“比較放心”,而其余的受訪者(超過七成)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擔憂。
今年的食品安全狀況與去年相比如何呢?36.7%的受訪者認為“和以前一樣”,31.7%的受訪者認為“有些好轉”,還有19.6%的受訪者認為“比以前差些”,9.6%的受訪者認為“比以前差很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食品安全專家分析說,有接近三成(29.2%)受訪者給予了“今年不如去年”的差評,說明中國的食品安全已經陷入了信任危機。
關于“哪個地方的食品安全問題最令您擔憂?”的調查結果顯示,關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機已經從“路邊小吃攤”(76.1%)和“就餐座位數75以下的小型餐館”(55.0%)蔓延到了“超市內食品”(28.1%)。這和沃爾瑪、家樂福、華潤萬家等超市在近期陸續陷入“食品安全門”有關。
六成受訪者看病首選公立大醫院
公立大醫院一直以來都是群眾反映“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最突出的地方。在公立大醫院的門診,“候診幾小時,看病幾分鐘”已成為普遍現象。
然而公立大醫院仍然是公眾的首選醫療機構。63.9%的受訪者把信任投向公立大醫院,其次是公立社區醫院(40.6%)。
雖然公立社區醫院排在第二位,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發部心理信息服務中心主任祝卓宏認為這個位置并不樂觀,“一般人看病都只有這兩種選擇,什么時候這兩個選項的排名能夠調換過來,60%多的人去公立社區醫院,40%多的人去公立大醫院,才比較理想。實際上有很多問題都不需要去公立大醫院。”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也認為,醫改最關鍵的是提高社區醫院水平,使公立大醫院的普通病人越來越少,疑難病人越來越多。
一半人“相信醫生”另一半“將信將疑”
本該承擔著救死扶傷重任的醫務工作者,近年來成為了一些患者宣泄憤怒的對象。很多人也許還沒有忘記2009年那個“黑色六月”,5起“血濺白衣”事件先后發生。今年上半年又接連發生了“殺醫血案”:3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一名患者家屬將一名醫生捅死,并造成3人受傷;4月13日,北京航天總醫院急診內科診室,一名男子突然闖入科室里并拔出匕首,刺向趙立眾醫生;4月28日,湖南省衡陽市三醫院南院,33歲的女醫生陳妤娜被人連捅28刀殘忍殺害……
其實,對立并沒有贏家,醫患關系之間必須重建公信力。在對醫生公信力進行調查時發現:42.9%的受訪者對醫生“比較信任”,38.2%的受訪者對醫生持“將信將疑”態度,13.9%的受訪者“不怎么信任”醫生,3.7%的受訪者“完全信任”醫生,1.3%的受訪者“完全不信任”醫生。在祝卓宏看來,數據表明患者對于求醫問藥的態度比以前更加現實,一旦醫患關系中摻雜了錢的因素,牽扯到交易,患者對于醫生的信任度就會下降。
為了避免血案的再次發生,5月4日,衛生部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協調公安機關向二級以上醫院等重點醫療機構派駐警務室,共同加強醫療機構治安管理,維護正常診療秩序,保障醫患雙方合法權益與人身安全。
祝卓宏認為,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案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醫患矛盾,在他看來,緩解醫患矛盾,最關鍵的是要看醫療體制和醫生的態度。
“派駐警務室,是治標不治本。醫患糾紛最大的問題是醫療的過度市場化,醫院本來是救死扶傷的事業單位,但用了市場化的手段來管理,一個藥品從一次配發到二次配發,再到醫院,加價15%,導致醫患雙方互不信任。另外,醫療資源配置存在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安全風險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偉認為,“不能一廂情愿地把醫院變成公共場所,因為醫院是事業單位,它對應的是企事業單位的內保。”
調查中,40.6%的受訪者認為“向醫院派駐警務室起不到什么作用”。雖然王宏偉認為這個方法起不到根本作用,但也是需要的,"急則治標,緩則治本’,設置警務室,可防止一些民事事件轉化成刑事案件。”
半數受訪者缺乏安全感
作為心理學專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發部心理信息服務中心主任祝卓宏和武漢心天地心理咨詢機構創辦人駱霞在平時的工作中,都會接觸到大量的心理咨詢案例。“其中缺乏安全感的人有很多,基本上因家庭成長及教育背景,社會變革及環境變革所致。”駱霞說。
調查顯示,在對于自身生活環境的安全感受方面,僅四成人(45%)表示“有安全感”,其余55%的受訪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其中有17.9%的受訪者“不太有安全感”,4.1%的受訪者“特別沒有安全感”。“兩成人(22%)不太有安全感或者沒有安全感,這個比例還是非常高的,相當于有五分之一的人容易出現過激反應。這些缺乏安全感的人很敏感,非常容易受到負面事件影響,一旦有什么不好的影響,波及面比較大。”祝卓宏說。
在駱霞所接觸到的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咨詢案例中,有些人甚至會雇用農民為自己種養蔬菜及所吃的食物,還有些人因為懼怕生病而被動健身、養生。
在王宏偉看來,安全包括安全的狀態和安全感,是客觀上和心理主觀上的兩種概念。社會處于轉型期,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事件發生,人們對安全問題也會越來越重視,加上媒體的報道能夠放大這些風險,就會有人開始擔憂,即使這個事件發生的概率只有萬分之一。
調查顯示,對于其實并不靠譜的2012“世界末日”傳言,有20.7%的受訪者表示“曾經擔心過”。對于在網上看到的或者從其他人那里聽到的關于食品衛生、治安情況、地震預言等傳言或非官方發布的信息,有31.3%的受訪者“有些相信并四處打探消息”,5.0%的受訪者“完全相信并因此感到恐慌”,60.5%的受訪者“要看具體情況”,僅有3.3%的受訪者能夠做到“完全不信,聽聽而已”。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