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茌平:“三廢”變臉創產值突破10億元
走進信發盛吉赤泥的選鐵生產車間,總經理田勇介紹說:“除提鐵外,赤泥生產水泥、制備陶粒等工序,每年可消化赤泥800多萬噸,生產水泥3000萬噸,陶粒100萬噸,年經濟效益達上千萬元。”茌平以循環經濟模式積極構建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集約型增長模式,使有效的資源得以循環利用,全力打造綠色效益。據了解,像這種以工業“三廢”為原料的企業,茌平縣已達到58家,90%以上的“三廢”成功變臉,年創產值突破10億元。
資源全利用。茌平縣以信發集團、齊魯味精、華魯制藥、金號織業等骨干企業為重點,推進企業內部實現資源的回收、再生和循環利用,引導企業推行清潔生產,千方百計將資源廢棄物“吃干榨盡”,努力實現工業生產的“零”排放。截至目前,全縣有華魯制藥、信力達木業、金鼎建材、信樂味精等25家大型骨干企業通過了清潔生產審核,信發希望、中興碳素等16家企業配套建成了中水回用工程,實施完成清潔生產方案700多個,年節約蒸汽9641.6萬噸,年節約清水343.6萬立方,年節約電3.56億度,年節約煤炭8.2萬噸,獲得經濟效益3.48億元/年,主要工業企業用水、余熱重復利用率已達88%。
打通上下游。依托鋁及鋁制品加工、紡織、味精等五大優勢產業,通過不同企業或工藝流程之間的橫向聯合、縱向耦合,實現了企業間上下游產品互補和資源的循環利用。培植出科技型“三廢”綜合利用企業58家,在全縣形成了“鋁土礦—氧化鋁—電解鋁—鋁深加工”、“赤泥—提堿—提砂—提鐵—陶粒—建材”等五大循環產業鏈,集聚起配套企業1600多家,從而減少重復耗能環節36個,減少重復耗能點310多個,全縣工業廢氣、廢水處理率均達90%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率達85%,年直接增加經濟效益10億多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