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養生息"政策護洱海
更新時間:2012-08-29 10:5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
閱讀:1278
夏日的大理,氣溫持續升高,降水依然偏少。走近洱海,感受到的卻是清澈的碧波。
根據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環保局在洱海全湖設置的24個監測點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洱海水質已連續半年達到了II類標準,平均透明度超過2米。在持續大旱、入湖水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洱海透明度依然回升,總磷和藻類細胞總數逐步降低。
大理州環保局洱海保護辦公室的李寧波感慨地說:“守住一湖清水,實屬不易,是責任更是信仰。”近年來,大理州探索出了一條讓洱海休養生息的有效途徑,總結出“循法自然、科學規劃、全面控污、行政問責、全民參與”的洱海治理保護經驗。
“雙取消”全面阻擊水污染
從2003年藍藻暴發時水質急劇惡化的洱海,到如今全國城市近郊保護情況最好的淡水湖泊之一,洱海的轉變得益于科學的治理措施。
通過綜合分析洱海流域內的長期監測結果發現,造成洱海水質惡化的主要來源為流域內的種植、養殖活動和生活污水,因此大理州委、州政府在洱海及周邊沿湖采取了“雙取消”的措施,共取消網箱養魚設施11184箱,取消機動漁船動力設施2574臺(套)。
取消網箱養魚,洱海周邊的村民起初并不理解。如今,隨著洱海生態環境的改善,游人日漸增多,給人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楊子標是大理市大理鎮才村的村民,提及過去的洱海水質,他深有感觸:“那時洱海上上下下、家家戶戶都搞網箱養魚。飼料投得多了,水臟得很快。天氣熱的時候,遠遠就能聞到一股腥臭味,根本沒人敢來。”現在,50多歲的楊子標和老伴、女兒、女婿共同經營著一家“農家樂”。客棧就建在自家臨湖的院落中,到了旺季,一天的純收入能達到1000元以上。盛夏時節,洱海仍在封湖禁漁期,漁民的船靜靜停靠在湖岸,隨風飄蕩。
在大理,大大小小、星羅棋布的濕地公園是市民休閑的好去處。大理市副市長郭華介紹說,為減少生產活動對湖體的侵占、對洱海生態功能的威脅,大理州全面實施了“三退三還”的辦法,積極退塘還湖4324.94畝,退耕還林7274.52畝,退房還濕地1705.8畝,完成洱海湖濱帶生態修復58公里,建成羅時江、才村、下河灣“洱海月”等生態濕地1萬畝,在流域面山、近山區域人工造林2500畝,完成小流域治理12.5平方公里。
如今,整個洱海流域有污染的工業企業已全部退出,基本實現了流域工業企業污染零排放。通過分類指導、分地實施的工程治污,洱海流域的點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流域內共建有城市污水處理廠4座,重點集鎮污水處理廠9座,村落污水處理系統54座,農戶庭院污水處理設施9811座,同時建成環洱海截污干渠69.4公里、片區污水收集支管網482公里。
大理的污水處理設施從建設之初就充分體現了“一地一策、因地制宜”的科學理念。周城村是全國最大的白族自然村,距離著名的蝴蝶泉景區僅2公里。這里的污水處理主要針對白族特色扎染工藝廢水、乳畜養殖廢水和餐飲、生活污水,對脫色要求較高,因此由東南大學建筑設計院設計的污水處理廠,采用了氧化溝工藝。
“洱海清、大理興”深入人心
“洱海清、大理興”,大理人從洱海的一湖清水中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保護洱海的理念開始深入人心。
楊月蘭是大理洱源縣茈碧湖鎮下龍門村村民小組長,只見她家大門口擺放著統一配發的垃圾桶,轉角處的綠植下是三格式農戶生活污水處理系統,走進干凈整潔的院落,便看到正房門口醒目位置上張貼的洱源縣農戶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責任書。
楊月蘭說:“以前我們村可不是這樣。就是近兩年,村子變得干凈了,連人的思想都變環保了。責任書就貼在最顯眼的地方,抬頭不見低頭見,每天提醒自己,既然簽了就要做到。”
洱源縣縣長楊瑜表示,一年一簽的生態文明目標責任書進村入戶到個人,被印制成掛歷的形式,方便每家每戶張貼、閱讀,也是洱源縣開展環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為了營造洱海源頭良好的生態保護氛圍,洱源縣在各鄉鎮設立了生態文明學校,開設生態文明教育課,組織開展環保小衛士、‘綠色家庭’和十佳‘環境衛士’評選活動,使‘保護洱海使命光榮、發展洱源責任重大’的理念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進機關、進農村、進公共場所。”
大理銀橋鎮西城尾村是一派白墻黛瓦的白族建筑風格,蒼山十八溪之一的靈泉溪流經這里,溪水清澈見底。
踏進村口,首先躍入眼簾的是照壁上寫的《村規民約》,包括“愛護環境,保護洱海,構建和諧生態家園”等內容。濕地公園里一名灘地水面保潔員正在打撈水里的苦草,據她介紹,每位灘地水面保潔員承包1公里長的湖岸,年收入是9000元,當地洱管所的負責人會監督、考評他們的工作。“雖然十分辛苦,但是保護洱海人人有責,幸福生活不只在于豐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藍天。”她笑道。
為明確責任、落實任務,大理州各級政府逐級簽訂了洱海保護治理目標責任書,并實行風險抵押金制,建立了州、市(縣)、鎮、村、組、農戶及黨員的6級責任體系,把洱海保護治理工作列為考核各級領導干部工作成績的重要手段,使目標任務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對達不到目標要求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按照四項制度啟動問責程序,進行責任追究,形成了覆蓋全社會、各級組織和全流域的洱海保護治理管理網絡體系。
為保證入湖河道的水質,保證洱海有足夠的合格來水,大理州還實施了州級領導掛鉤“河(段)長制”,對33條主要入湖河流的保護管理實行責任到人、分段包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