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全面摸查地下排水系統
針對廣州市水浸街的慘痛教訓和現實,廣州市水務局近日回應本報稱,目前正在對全市的地表河涌、人工湖等水利設施以及地下淺層排水管道設施進行全面的摸查和分析,并對深隧工程進行論證,今后擬從規劃、工程、管理、應急四方面入手,應對水浸街問題。
市水務局表示,將按照“適當超前、動態規劃”的原則,編制或修編城區防洪排澇規劃、排水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中心城區深層隧道排水系統規劃等規劃,形成系統的城區排澇規劃體系。目前已經開始對排水系統進行摸底和調查分析。
此外,工程措施依然是工作重點,包括增加上游已有水庫和人工湖庫容;多手段嚴格控制開發地塊地表徑流量;在沙河涌、新市涌、獵德涌、潭村涌、員村涌、馬涌等一些重要區域應補建強排設施;提高河道過水能力,確保河涌達到20年一遇的防洪排澇標準;繼續對近幾年出現的內澇點實施排水改造工程;把新區的排水標準提高到5年一遇,重要地區10年一遇;舊城區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逐漸提高現有排水標準,達到2-3年一遇;加快城中村和舊城改造;分三個階段在老城區建設深層隧道排水系統工程;開展深層隧道可行性研究。
市水務局表示,排水設施“三分建七分管”,加強管理是充分發揮現有排水設施防汛排澇作用的重要保障。今后將聯合規劃、建設等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相應的措施,加強建設項目地表徑流控制、雨污分流的監管和技術把關,使建設后的地表徑流量不超過建設前的水平,以減輕城市排水壓力。
除了加強管理措施,市水務局還表示,今后還將對全市易積水的下凹式立交橋、公路、鐵路立交橋等施劃積水水位警示、警戒標線,為司機安全涉水、交管部門采取臨時交通管理措施、市政及排水、路橋等部門及時排除積水等提供依據。
水浸原因
1城市建設導致雨水下滲和調蓄能力持續下降,排水設施的功能被弱化。
2排水設施建設標準偏低。與新加坡、香港等發達國家和城市地區相比,我市排水管道的建設標準偏低、密度和長度存在不足。
3原有自排系統不適應城市發展需要。廣州市排水系統一直以重力自排為主,強排為輔,如沙河涌下游、獵德涌下游、荔枝灣涌等處,遇到高潮位時,雨水不能自排入江。
4垃圾樹葉易堵塞雨水口和排水設施,影響排澇。(市水務局發布)
專家點評
解決水浸街需改變城市發展理念
中山大學水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陳曉宏表示,要徹底解決好水浸街問題,單靠水務部門可能還不行,需要從全市的高度來進行頂層設計,涉及到整個城市發展理念的改變。他表示,真正的問題在于中國的城市密度過大,大暴雨來臨之后,大量的雨水在建筑物之間的匯流速度越來越快,加上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發,排水管道根本不能滿足要求。
提醒
水浸黑點分布 官方有所疏漏
在市水務局今年發布中心城區水浸黑點分布圖后,南都記者根據本報報料進行了回訪,發些仍有一些黑點不在市水務局發布之列。在以下表格中,楷體部分為記者回訪后確認的水浸黑點。
越秀區
大北立交、達道路、寺貝通津、江月路廣州大橋底、梅東路(水均崗一帶)-東風路(空軍醫院門前) (淘金路友誼商場及世貿大廈附近的隧道口、越秀區小北路)
荔灣區
華貴路片區、龍津東路片區、西濠涌沿線、南岸路青年公園門前、西灣路廣雅小區(荔灣區多寶路如意坊直街、荔灣恩洲街橫街)
海珠區
藝洲路、康樂涌片區(10%)、琶洲片區、南邊大街(4 0 %)、雙塔路隧道(江燕路江燕花園、工業大道南大東街、大塘新村西華大街、廣州大道南的南天路口、廣東江南醫院)
天河區
華快東側路轉上五山路入口處、臨江大道東延線、天壽路鐵路橋底(10%)、中山一立交、中山大道科韻路口、廣園路轉珠吉路橋底(45%)(天河北到華師路段、員村地鐵口、天河客運站地鐵A出口、天河區沙太路銀利街、天河區華南農業大學北門)
白云區
石井橋頭直街、黃石街黃石花園、白云大道外語學院、匯僑新城(嘉禾望崗工業園七星崗路、白云區崗貝路二街、京溪西街)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