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打響巢湖治水攻堅戰
日前,總投資502億元的113個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項目一期工程已全面展開,巢湖正努力探索一條大型湖泊治理的新路。
南淝河是巢湖的一條重要入湖河流。初春時節,記者在合肥市包河區的南淝河入湖口附近看到,挖掘機正嗡嗡作響地清理土方,工人們忙著修葺水泥沉砂池。
“我們正在修建一個多級人工濕地凈化示范工程,把南淝河入湖水質從劣5類水優化到4類水,每天處理2萬噸,”合肥市包河區農林水務局水利科長蘇小岳指著不遠處濱湖濕地森林公園里的萬畝楊樹林,“這片樹林就將成為天然的水質凈化器。污水流過樹林下縱橫的溝渠,得到自然凈化。”
巢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每年夏季暴發的藍藻和劣五類的水質污染令人心痛。今天一場治理水環境的攻堅戰正在全面展開。
“巢湖是中華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合肥獨特資源、靚麗名片。治理好、保護好、開發好巢湖,不僅關系到合肥發展,也事關安徽發展大局。要把生態環境特別是水環境治理作為一項重要的使命和責任,爭取用3到5年時間使水環境得到顯著改善,為國家大型湖泊治理探索一條新路。”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吳存榮在接受本報獨家采訪時表示。
治湖先治河 治河先治污
巢湖河底淤泥含磷量高,所以藍藻高發。合肥加緊淤泥清理,目前處理一噸淤泥的成本接近100萬元
巢湖是我國“三江三湖”治理戰略的重點之一,為什么年年夏季藍藻高發?
合肥市環保局局長王斌說,“藍藻高發是綜合因素造成的,一是巢湖流域屬于含磷地質,河底淤泥的磷含量高,容易滋生藍藻。二是巢湖作為半封閉型湖泊,缺乏源頭活水。第三,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階段,雖然經過大力治理,現在進入巢湖的工業廢水比例不高,但是生活污水、農業污水等仍然超過了巢湖的承載能力”。
基本掌握巢湖水污染的規律之后,合肥制定了“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的方針,首先抓截污,力爭“不讓一滴污水進巢湖”。“十一五”期間,合肥大力實施“水環境”治理工程,目前合肥市主城區的污水處理率已經達到95%,下一步還將把鄉鎮污水處理網絡建起來,徹底堵住流入巢湖的污水。
截污后的當務之急是治水。“現在入湖的水經過處理后,仍然是五類水。雖然按照國家污水處理標準,COD、BOD已經合格,但是氮磷仍然超標,再加上巢湖自身高氮磷含量的土壤,很難抑制藍藻暴發。”曾任安徽省水利廳長的吳存榮談起治水時非常專業。
對此,合肥一方面提升入湖水質,通過人工濕地的模式,自然降低污水中的氮磷含量。塘西河是合肥境內九條入巢湖的河流之一,上世紀90年代污染相當嚴重,如今通過“河道整治、污染治理、水源補給、生態重建、監控調度”的“五管齊下”系統治理,成為巢湖流域水系治理的典范。污水經塘西河再生水廠處理后進入人工濕地,出水清澈透明。
同時,合肥著力消除存量污染,加緊清理河道淤泥。今年,合肥將在6個月內從超過20公里的南淝河河道里清理出約70萬立方米淤泥,投資7000萬元,處理一噸淤泥的成本接近100萬元。
在南淝河的環湖東路至當涂路橋的清淤現場,清淤的環保式絞吸船就像一個強勁的“吸塵器”,把河底深處的淤泥收集起來,通過全封閉的管道,輸送到干化場地進行快速脫水干化處理后,可以作為綠化用土再次利用。
“要治理好巢湖,必須‘由外治內’,不能就湖治湖,必須要從外圍做工作,外圍做好了,可以加速巢湖水的自凈過程。”合肥市發改委主任宋道軍說。
堵住農業面源污染 實現源頭治理
農業面源污染是巢湖的主要污染源,合肥堅決退出傳統農業,調整傳統農業產業結構,緩解巢湖周邊的農業生態環境壓力
巢湖治理已有多年,合肥和國家各項工程穩步推進,治理成效初步顯現,但為何還不能徹底治愈?
“這是因為現在我們對巢湖還多是末端治理,并沒有從源頭上扭轉生態惡化的趨勢。現在巢湖的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巢湖是自我封閉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增加對環境的影響還在不斷加大。治理好巢湖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吳存榮說。
要管住農業面源污染,就必須改變農民粗放使用化肥、農藥的種植習慣,而我國目前農業的分散模式下,要實現這種轉變,難度很大。對此,合肥的策略是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調整傳統農業產業結構,堅決退出傳統農業,大力發展蔬菜瓜果、苗木、現代漁業、優質稻米和休閑農業等現代生態農業,從而緩解巢湖周邊的農業生態環境壓力。
派河是巢湖另一條主要入湖河流,在距離巢湖1公里的入湖口,有一個1.5萬畝的現代農業示范園。走進安徽徽王食品有限公司的藍莓種植基地,總經理樊勝華告訴記者,“我們種藍莓用的都是有機肥,不用農藥,為此公司專門建了一個有機肥廠。為了不讓農田里的污水流入巢湖,我們還建了生態溝渠,在河溝兩側鋪設空心磚、種植芹菜等凈化水質”。
去年徽王成為國家發改委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試點,也是合肥第一個承接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項目,公司投入4900萬元進行農業清潔生產。樊勝華說,“藍莓不僅環境污染小,經濟附加值也很高,去年最高時售價180元一公斤。除了果實,還可以深加工做成藍莓干紅、藍莓葉茶等,目前我們形成了從種苗培育到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希望帶動更多農民來種植,共同富裕”。
“巢湖周邊要形成高效生態的產業體系,既包括調整傳統農業種植結構,走環境友好型工業化道路,也要充分利用環巢湖流域的湖光山色,加快發展生態旅游業,尤其是休閑度假、生態觀光等特色旅游業。”宋道軍說。
漫步在巢湖市龜山公園,只見水波清澈,山花爛漫,綠樹成蔭。下朱村臥牛山街道的朱玉宗41歲,就在公園里為游客開電瓶車,“我小時候巢湖的水很清,2000年以后我出去打工,聽說巢湖的水變差了。這幾年我回老家工作,發現巢湖的水質好多了,每年夏天很多人都去游泳呢”。 朱玉宗看到的積極變化,正是得益于巢湖市13年前就開始做的濕地工程,如今在巢湖市轄區內已經形成了37公里的生態湖濱帶和3800多畝濱湖生態濕地。未來,這些濕地都將建設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的景觀公園。
頂層設計 讓治理每一步都有章可循
成為合肥“內湖”后,巢湖治理進程明顯加快。按照規劃,到2020年,巢湖及其河流水系的環境將實現顯著好轉
多年來,巢湖一直處于九龍治水的狀態。2011年8月,巢湖市區劃調整后,原本分屬合肥市和巢湖市的巢湖變成了合肥市的“內湖”。2012年11月,安徽省出臺《生態強省建設實施綱要》,提出將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作為安徽打造生態強省的一個重要支點。在全新的“城湖共生、生態宜居”理念下,合肥全力打造環巢湖生態示范區,著力將環巢湖流域建設成為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統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全國生態示范區。
環巢湖生態示范區的建設從一開始就注重頂層設計,已初步形成《合肥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及環巢湖地區生態保護修復與旅游發展規劃》,融城市開發、村鎮建設、產業發展、流域防洪、水土保持、水環境治理、水資源利用、內河航運等為一體,從全局高度進行長遠規劃,打造大湖名城。按照規劃,預計到2015年,將緩解巢湖流域人口、產業、經濟快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到2020年,巢湖及其河流水系的環境實現顯著好轉;到2030年,巢湖的生態系統重新恢復健康。
目前,合肥正在制定《巢湖流域水環境專項規劃》等,其中參照《太湖流域管理條例》制定《巢湖流域管理條例》,已納入今年安徽省人大立法計劃。未來,環巢湖生態示范區有望納入國家戰略規劃。
合肥已經啟動了最大規模的巢湖綜合治理項目。2012年11月3日,總投資502.5億元的113個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項目一期工程集中開工,涉及河道治理和生態修復、污水處理、濕地保護、綠化造林、農業結構調整等多方面。
為加快巢湖治理進程,合肥還不斷加強制度建設。2012年3月巢湖管理局成立,統一管理巢湖規劃、水利、環保、航運、旅游、漁政等事務,標志著環巢湖地區的保護和開發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包河區作為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的主戰場和最前沿,2012年5月率先在合肥市建立了“河長制”,由區委書記、區長等領導分別負責南淝河、十五里河等5條河流,采取“一河一策”的方式重點實施水質監管、污染源治理等工程。
“我們出臺了比國家更嚴格的環境質量標準,加快了地方立法,并形成了5年規劃。我有信心,在這些制度的保障下,巢湖治理不會因人而廢。”吳存榮說,“巢湖治理要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一代一代干下去,也許短期內看不到成效,但是為了還子孫后代一個山清水秀的好環境是值得的。我相信10年后巢湖治理會有明顯收益,15年后肯定會得到回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