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里渠道,近百個污水直排口
“經過一道道工序被凈化過的水被二次污染,太令人心疼了!”鄭州市五龍口污水處理廠每天凈化過的清水經五龍渠流入賈魯河,從渠首向北3公里的渠道,渠東每天有近萬人在此工作、生活,由于沒有污水管網,這里產生的污水,渠旁養豬場、養牛場產生的污水等,全部排入五龍渠……連日來,不斷有鄭州市民向本報反映這一問題。
3公里渠道,排污口近百
8月16日上午,大河報記者來到鄭州市五龍口南路和藍天路交叉口北200多米處的五龍渠渠首,西南側不遠處,就是鄭州市五龍口污水處理廠,被凈化過的水從此流入賈魯河,水面寬約8米,看起來比較清澈,沒有異味。
五龍渠西側,是已經被拆掉一年多的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五龍口村。
渠東,是一排臨時房,仍有人在擴建。順著渠首往北走不到30米,有一個白色的排污口,再往北不到50米,又是一個排污口,此外還有諸多住戶的廁所管道等,污水都直接排入五龍渠。“你們這里廁所的水怎么直接排入五龍渠啊?”“沒辦法,這附近沒有排污管道,所有住戶的生活污水都排入五龍渠。”一位女住戶說。
從渠首往北約1公里,一座橋橫跨五龍渠,橋面上全是生活垃圾。在橋北側,有人直接把生活垃圾倒入五龍渠里,水面上漂著塑料袋、瓜皮等。在這里,原本清澈的渠水已經變黑發臭。往北約兩公里,穿過渠北岸一片兩米多高的野草地,記者又看到一家單位圍墻外,有一個更大的排污口……
距渠首約兩公里處,有一個養豬場,里邊有好幾排豬舍,門口的三輪車上放著很多泔水桶。“你家養了多少頭豬?”“100多頭。”“養豬的污水都排向哪里了呀?”“這個不會跟你說。”養豬場負責人說。記者提出進養豬場看看,被其拒絕。
繼續往北,距北環彩虹橋300米處,有一個養牛場,里邊有十幾頭牛,牛舍距五龍渠不到10米。“養牛產生的污水都流到哪兒去了啊?”任憑記者怎么問,養牛場主人就是一聲不吭。
“五龍渠就是鄭州現代版的‘龍須溝’,這附近沒有排污管道,養豬場、養牛場的污水,生產、生活污水都排入五龍渠,這水能不臭嗎?污水處理廠凈化過的水被二次污染,太可惜了!”附近的幾位居民說,五龍渠原先是個自然形成的排水溝,溝西是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五龍口村,溝東是鄭州鐵路局部分職工建的臨時房,此外,還有很多單位,污水都排入溝里。2006年年底,五龍口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排水溝起名“五龍渠”。2010年,鄭州市組織人疏通了河道、砌了河堤。去年,五龍口村拆遷,但渠東的污水依舊排入五龍渠,“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但一直沒人管,也不知還要排多久”。
據記者粗略統計,這段3公里長的渠道,有近百個排污口,污水都是直接排入五龍渠。
五龍渠是條“無主渠”?無人生更無人養
難道沒有人對五龍渠進行管理嗎?昨天,記者就此采訪了鄭州市城管局,得到幾種不同的說法。
該局市政設施管理處一工作人員說,五龍渠應該歸城區河道管理處管。但城區河道管理處的侯先生表示,他們只管市區內大的河道,五龍渠是一條城市明溝,不歸他們管。
市政設施管理處另一工作人員說,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五龍渠應該由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市政局管理。但高新技術開發區市政局的王女士說:“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五龍渠不歸我們局管。”
對于養豬場、養牛場向河道排污的問題,記者又采訪了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執法局。該局辦公室的楊主任說,這個地方不知道歸哪里管,但不歸他們管。
記者又把電話打到中原區執法局,該局的王女士說,鄭州鐵路北站鐵路線以西歸高新技術開發區管,“絕對不歸我們局管”。
“這個地方屬于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原區、惠濟區3區交界的地方,但肯定應該有個區管,執法無空白。”聽了記者反映的情況后,鄭州市市容監察局執法督導處的趙處長說,他已經責成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執法局和惠濟區執法局的有關人員到現場查看并作出相應處理。
“鄭州市的不少臭水溝現在都變成了漂亮的濱河公園,能不能把五龍渠也建成漂亮的濱河公園啊?”采訪中,附近居民表達了這一愿望。對此,五龍口污水處理廠書記王恒說,該廠每天處理的回用水,經環保部門測定,做景觀水“沒一點問題”,如果能把五龍渠建成一個濱河公園,那才真正是“水盡其用”了。
事實上,有關部門曾經做過五龍渠的綠化規劃。鄭州市城管局雨污水改造項目辦公室的張先生說,2008年五龍渠改造時,也進行了綠化規劃,可惜由于渠兩岸拆遷難度大,該方案沒有被立項。
鄭州市規劃局規劃處昨日回復記者咨詢:近期沒有把五龍渠建成濱河公園的規劃。
線索提供 朱先生 稿酬 100元
新聞熱線 0371-96211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