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循環失衡亟待引起重視
“我國水資源的天然稟賦并不是太好,‘水多、水少、水臟、水混’四大類水問題非常嚴重。不過,這些都是表面現象,背后真正隱含的是流域水循環在自然與人類雙重驅動下演變失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在今天舉行的流域水循環模擬與調控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如是說。
王浩表示,自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開始,自然的一元循環結構就被打破,“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結構由此形成。在中國,人類活動影響對水循環演變失衡的貢獻已達60%以上。就全世界而言,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化、工業化、全球化進程加快,人類活動影響對水循環演變失衡的貢獻也會越來越大,并由此帶來資源、環境、生態三大類效應。
據了解,國際水文科學協會已將“水文與社會中的變化”列為今后10年(2013~2022)水文研究的主題。這表明“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已成為國際水科學領域關注的焦點。
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的深入,世界各國普遍面臨著日益嚴重的水危機。在常態水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的同時,極值問題又呈現出廣發、頻發和群發態勢。
對此,從30年前就開始研究水循環的中科院院士劉昌明表示,如何進一步科學區分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是目前水循環研究面臨的挑戰。
對于我國面臨的嚴峻的水形勢,王浩認為,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出發,首先要進行模擬,對流域水循環過程及其伴生的水環境、水生態、水沙、水鹽等過程進行集成模擬,并在對水循環多過程演變機制及交互作用機制與效應進行系統識別的基礎上,開展水循環多過程的整體調控。通過調控落實國家目標,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現大江大河的多目標優化調度。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超則表示,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必須從多類用水競爭協同、高效利用的思路出發,均衡各種利益形成協調用水模式,促使水循環朝良性演變方向發展,達到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的。
據悉,此次會議由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浙江大學等單位承辦。12月9日~12日,國內外水文、水資源領域的數十位知名學者將以水循環為主線,結合國家水問題及綜合應對實踐需求,對流域水循環多過程的集成模擬、演變機理以及整體調控等方面展開研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