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預警啟動是否參考PM2.5的小時濃度?
自10月下旬期,合肥市民就飽受2013年秋冬季霧霾之困,對霧霾應急預案更是期待已久,12月23日,《合肥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發布并面向社會征求意見,事關“呼吸之痛”,連日來市民對該應急預案極其關注,紛紛提出自己建議,“我看了應急預案的全文,發現參照指標一直是AQI,而PM2.5的小時濃度值被忽略了。”市民陳先生的想法,在讀者建議中,很有代表性。參考指數AQI較滯后
陳先生告訴記者,在應急預案全文中,他都沒發現PM2.5的身影。按照“預案”征求意見稿,應急將分四個級別,參照指數是AQI全市日均值。如果前幾個小時的空氣質量不錯,即使后來污染嚴重,數值上升,但是平均值仍被拉下,這樣就有滯后效應。
建議:同時參考PM2.5小時濃度
包括PM2.5、PM10等在內的6項污染因子,均是是監測1小時濃度值,也就是實時濃度,能表達當時的實際情況。南京早在今年元月份制定出臺了應急預案,其預警啟動的參考指標就是PM2.5、PM10等實時濃度值,南京預警分為三個等級:“12小時內可能或者已經出現PM10或PM2.5分指數超過300”則啟動紅色(嚴重)預警。
應急預案只能緩口氣
“預案只是應急,政府不能出臺了個預案就萬事大吉,治標也要治本。”不少市民建議,不能把所有希望都放在應急預案上。記者從合肥市環保部門了解到,在重污染天氣下,這些應急措施只能降低污染程度,“緩口氣”而已,并不能“深呼吸”。
建議:盡早讓空氣質量達標
合肥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應急預案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階段性達標方案才是根本的解決方案。”據介紹,階段性達標方案,也是今后5年的工作方案,目前,《合肥市環境綜合質量達標階段性方案》的初稿已出來了。
“防霾”常識眾說紛紜
自從“霧霾”一詞頻繁出現后,各種健康攻略出現又被推翻。“開始說要戴口罩,我去買了,又說口罩不管用。”李女士說,既然已經被“霾”了,就只能應對了,但是發現沒有任何“防霾”常識,有人說吃木耳有用,但是很快又有人說沒用。
建議:盡快制定霧霾健康指南
“我想知道,政府有沒有這方面的健康指南,給個權威的說法。”市民建議,“如果有,應盡快發放,最好能進入校園,成為學生安全教育課。”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