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不利”遇上“人為狂歡” 33城元宵節“崩”出重污染
2月14日元宵節,北京東三環一小區外的馬路上布滿燃放后的煙花爆竹殘屑。元宵節
是2014年春節北京市五環以內地區可以燃放煙花爆竹的最后一天。新華社發
在剛剛過去的馬年春節,國內多個城市均出現煙花爆竹燃放量減少的好趨勢。然而在元宵節這天,多地“十面霾伏”,鞭炮喧天,33個城市再次被“崩”出重度污染,并在這個周末延續了壞天氣。
一些群眾和專家認為,馬年春節,少放、不放鞭炮已經成為很多城市市民的選擇,但“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意識還需強化。此外,仍需政府部門細化管理措施,有針對性地進行宣傳引導,才能不斷夯實共識,促進民眾的觀念轉變和行為自覺。
元宵節污染指數爆表
據環保部統計,14日當天,全國共33個城市受不利氣象條件及燃放煙花爆竹影響,發生重度及以上污染。15日、16日,多地霧霾持續,一些城市“爆表”。
14日,霧霾籠罩北京,當天也是北京市區允許燃放的最后一天。當日,相關部門連續發布預警,提示市民不燃放或少燃放煙花爆竹,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市民的燃放熱情。
煙花爆竹“最后的狂歡”代價不小。據環保部門監測數據顯示,14日18時開始,北京PM2.5濃度明顯上升,到24時達到峰值每立方米500微克以上。與除夕夜峰值相比,元宵節峰值高出50%。
在南鑼鼓巷附近,元宵節當晚,煙花爆竹“你方唱罷我登場”。
北京市民王迪說:“天都差成這樣了,還在放,真是破罐子破摔了。我們的環保意識還是有待提高!”
藍色預警缺乏響應
元宵節上午,北京PM2.5濃度達到每立方米200微克,北京啟動了空氣重污染藍色預警,提示市民做好健康防護,同時倡導減少鞭炮燃放。但當天晚上,沉沉霧霾與巨大噪音籠罩了京城。
馬年春節少放、不放鞭炮的默契,在元宵節晚上被突然打破,無疑令人遺憾。
據北京市政府煙花辦統計的數據,春節期間,北京市煙花爆竹銷量為28萬余箱,同比下降近三成;因燃放煙花爆竹導致PM2.5空氣污染指數較去年春節也明顯下降。
北京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發布,今年春節,有八成左右的被訪市民沒有購買煙花爆竹,體現了北京市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和對空氣質量的關注。
但政府的努力與市民的自覺卻無疑因為元宵節重污染中的狂歡,打了折扣。
北京市政府煙花辦分析,由于北京等城市大多是從正月十六開始禁放,一些市民想趁最后的機會把購買的煙花爆竹全部放完;同時,煙花爆竹零售網點往往趁元宵節前幾天低價甩貨。因此歷年的元宵節都是煙花爆竹燃放的“最后高峰”。
“鞭炮共識”依然脆弱
馬年春節,一些地方政府雖有環保的巨大壓力,但是考慮到春節的風俗習慣,沒有強制命令不許燃放,只是提示少燃放、不燃放,在重度污染橙色或紅色預警時禁止銷售,政策的彈性、政府的“柔性管理”與個人的自覺,為達成“鞭炮共識”提供了基礎。
專家認為,元宵節的煙花爆竹“狂歡秀”反映出“鞭炮共識”的基礎仍舊脆弱,政府需要加強精細管理和有針對性的宣傳引導。
雖然北京市作出了“在環保部門發布空氣重污染橙色或紅色預警情況下,全市范圍內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規定,但對于元宵節這樣未達到橙色或紅色預警的天氣,只是“應盡量不燃放或少燃放”這樣的勸導,缺乏相關具體引導措施。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鞭炮管理行業人士說,政府各部門應加強協作,比如正月十五那天環保部門發布預警的同時,各相關部門應該同時行動,在小區、街道、商場等地方開設煙花爆竹回收點,讓市民提前將煙花爆竹換成大米、洗手液等生活用品和其他工藝品,減少元宵節當天市民手中的存量,而不是等到正月十六才開始回收煙花爆竹。
家住北京市東城區交寬街的胡女士說,街道、社區居委會等也不妨舉辦一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如賞花燈、猜燈謎等,引導市民少放或不放煙花爆竹。
中國社科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尹韻公說,政府還應著力精細管理,如倡導電子鞭炮、電子禮花代替煙花爆竹,逐步積累和擴大“鞭炮共識”,不斷引導民眾觀念轉變和行為自覺,齊心合力,共同努力保護清潔空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