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三級四類分類 實現資源“變廢為寶”
新春佳節喜事連連,隨之而來的生活垃圾也較平日更多,有礙于鄉村清潔活動的開展。但在橫縣校椅鎮石井村,垃圾即便翻倍增加,解決起來依然非常輕松,村容村貌依舊干凈整潔。
“村里創新研制出生態循環焚燒爐,并輔助興建沼氣池、垃圾堆放屋和曬場,建立了橫縣第一個村級生活垃圾處理中心。”石井村黨委書記李克進說,村里分三級按四類進行垃圾分門別類處理,在維持各村屯“凈、齊、美”的同時,實現了垃圾資源化利用并初顯成效。
自創生態循環焚燒爐已獲專利
近日,讓石井新街主任黃旭應最為高興的事情,便是他與自治區工商聯駐石井村干部萬小龍共同研制的綠色生態循環垃圾焚燒爐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實用專利。“自2013年7月起開始研制,在實踐中摸索,在探討中完善,歷經4代14次改動,實現了垃圾在燃燒過程中極大地降低二次污染危害的目的。”回想起焚燒爐的研制過程,黃旭應感慨萬千。
驅車到村里遠離民居的山頭,記者在該村生活垃圾處理中心見到了獲得專利的第4代生態循環焚燒爐。該藍色鍋爐高約1.8米,內置高溫內膽,垃圾進行二次高溫穩定燃燒時溫度可達1200℃,再經活性炭去除臭味,水箱過濾煙塵,排出已是白色水汽。據介紹,煙氣出爐溫度高于800℃,所產生的二惡英類物質可基本被分解,活性碳吸附與急速冷卻亦能有效減少二惡英類物質的排放。
目前,全村12個村屯日產生活垃圾約6噸,其中不可回收可燃燒物占30%。每天約花費3小時就能將垃圾燃燒處理完畢,產生的爐渣經篩選后可用作鉀肥還田種植茉莉花,實現了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據了解,在“清潔鄉村”活動初期,石井村里推行屯屯點火進行簡單的垃圾燃燒,容易造成局部的環境污染。生態循環垃圾焚燒爐的投入使用,讓村里的環境變好了,村民生活更放心了。“我們還在繼續改進和完善該垃圾焚燒爐,進一步提高生態環保指數。”黃旭應表示。
三級四類分類將垃圾吃干榨盡
垃圾分類是安全焚燒的前提。石井村從源頭抓起,分三級按四類分類垃圾,采取統一收保潔費、統一收運垃圾、統一分類、集中燃燒的模式,將全村日常生活垃圾吃干榨盡。
據介紹,第一級是各農戶按干、濕兩類垃圾分裝放兩個垃圾桶。第二級是村屯保潔員上門收集垃圾回到村屯分類屋進行第一次四類垃圾分類:可溶解的廚余物放入沼氣池分解;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有序疊放,達到一定數量及時運到廢舊回收點;樹枝、樹葉、廢紙等不可回收可燃燒物拉到村委垃圾處理中心;電池、燈泡、農藥瓶等有毒有害物安全放置,避免再次污染,達到一定數量及時運到縣處理。第三級是在村委垃圾處理中心進行第二次四類垃圾分類,按廚余垃圾類、可燃燒類、可回收類、有毒有害類再次分類處置。濕度大的可燃物放到曬場,晾干后再放入焚燒爐進行焚燒。
科學合理的生活垃圾處理機制讓運行成本大幅度下降。各村屯每人每年僅收取保潔費36元就能夠維持該機制的長期運轉,其中26元上繳村委,10元自留各村屯日常保潔。
“變廢為寶”提升保潔員待遇
曾經因為工作較累,待遇偏低,石井村的保潔員流動性較大,有的干不到兩個月就辭職了,很難再招人,導致村屯衛生打掃不及時,出現“臟亂差”反彈的現象。如今,石井村各家各戶做好“門前三包”,保潔員隊伍建設也得到不斷的強化。村委、村屯共14個保潔員通過自己報名、公開競聘的方式推選出來,責任心更強、結構更合理,,每月的收入也讓他們感到滿意。
林國明現年50多歲,是石井村的低保戶,家庭經濟非常困難。今年9月,在村里再次招聘保潔員時,他競聘上崗,負責垃圾第三級分類工作,并將不可回收可燃燒垃圾進行集中焚燒,每月工資2200元;除此之外,每月將垃圾中的可回收物運到廢舊回收點,可獲得1000多元的收入。“家里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林國明高興地說
石井新街的保潔員李文廷,負責村屯公共場所的衛生及垃圾第二級分類工作。他每天晚上8點挨家挨戶上門收集垃圾,分門別類放好,待第二天上午6點村委保潔員將垃圾拉走。易拉罐等可回收物則自行運到廢舊回收點,廚余垃圾所產生的沼氣也歸他使用。“做好村屯保潔的同時,又不耽誤白天的農活。”李文廷說,他每月保潔員工資約1000元,同時還有處理廢舊品的收入約500多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