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占春:霾防治是全民參與的環保課題
專家簡介:樊占春,山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山西省學術技術帶頭人。主持承擔了國家科技部“化學品暴露和效應評估及監測關鍵技術”科研課題和環保部“十二五”基礎科研重點基金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煉焦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和《固定污染源廢氣苯可溶物的測定重量法》的制定工作。
航班大面積延誤,口罩成為熱銷品,污染指數常常“爆表”,喜歡晨練的人們不得不待在家里……去年入冬以來,持續多日的大范圍霧霾天氣嚴重擾亂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國半壁河山陷入“霾”伏圈。
一時間,整個中國,不管是政府官員還是廣大百姓對霧霾的關注度都達到了頂峰。這個冬天,全民的環保意識空前上升到一個高度。2月19日,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樊占春就如何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和做好PM2.5污染防治的話題進行了分析。
山西省環境質量現狀堪憂
2013年6月5日,我省11個城市向社會發布了PM2.5等監測數據。以太原市為例,從全國執行新標準的74個城市的排名情況看,總體空氣質量不容樂觀,除1、12月份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污染指數排在33和37位,處于中等水平外,其余10個月排名均處于倒數9-13位,位次比較落后。
樊占春表示,從污染物濃度分布情況看,PM2.5、PM10已成為新標準實施后的主要污染物,各占44%和39.5%。從污染物時段分布情況看,采暖期主要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硫污染依然非常突出,三項污染物嚴重超標,夏季由于氣溫升高和光照強度的加強,臭氧污染加重,全年超標天數集中在5-8月份,這些監測數據表明,2013年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實施以來,太原市空氣質量的污染特征,由過去單一的采暖期重污染轉變到采暖期燃煤重污染和夏季臭氧重污染物“雙峰”局面。
對于有些百姓所質疑的我省環境質量變化不大以及環境質量標準定的偏低的問題,樊占春認為,事實上,經過多年來的治理,我省的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由于過去我們國家環境質量標準沒有控制PM2.5,在新標準中增加PM2.5等3項監測指標,如PM2.5沒有縱向比較數據。到2010年底為止,除美國和歐盟一些國家將PM2.5納入國標并進行強制性限制外,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還未開展對PM2.5的監測,大多對PM10進行監測。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PM2.5小于10微克/立方米是安全值,而中國高于50接近80,世衛組織為各國提出了非常嚴格的PM2.5標準,全球大部分城市都未能達到該標準。
工業污染是罪魁禍首
污染源的控制、PM2.5的防治涉及到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光是環保部門,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
對于全民防霾,樊占春做了不少研究,他建議,加強霾防治首先要加強理念宣傳。每個公民都力所能及地節能減排,做到綠色消費。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深入貫徹綠色GDP理念,認真審視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破壞、資源損耗之間關系。同時,各級政府和決策部門應該建立綠色GDP核算制度體系和干部考核制度。建立環境質量評價考核機制,借鑒國際國內經驗,建立健全包括PM2.5在內的環境評價、監管考核制度,并列入政府及環保部門工作目標責任制。
對于霾的主要污染來源——工業污染,他建議,要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污染源治理;對主要污染源進行控制,比如:揚塵污染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控制、燃煤污染控制。我省要盡快實施清潔能源改造,控制減少燃煤總量。加強機動車管理,實施黃標車限行措施以及按期淘汰舊機動車,采取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經濟調節手段,加快推進車用燃油品質與機動車排放標準的同步實施,提升車用燃油清潔化水平。同時,要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禁止露天燒烤等。加快推進城中村和棚戶區拆除和改造工程。
時下,PM2.5污染已呈區域性、復合性、擴散性特征,需要相關城市聯防聯控、同心協力綜合治理,建立大氣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加強區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
霾防控治理任重而道遠
“空氣關乎民生”已成為各級政府執政理念,霾天氣防控治理工作任重而道遠,是一個較為長期整治過程。對此,樊占春建議,須進一步加強霾天氣監測預報,將建立霾天氣預測預報系統、動態控制排污系統、污染源排放控制決策系統結合起來,依據霾天氣強區域性和大氣流動性,立足整體并統一規劃,綜合運用各種防治措施:制定綜合防治計劃;調整工業能源結構;改善民用燃料結構;完善城市綠化系統;進行區域聯防聯控和污染物協同控制,以有效應對霾天氣并達到最佳治理效果。
事實上,對于霧霾治理,各類植物是凈化大自然的最好幫手。在樊占春看來,綠植不僅能有效吸附空氣中有毒有害物質,還可綠化美化環境。因此協力推進城區立體綠化、道路綠化、屋頂綠化、居室綠化,讓城市綠地發揮吸煙除塵、過濾空氣及美化環境等環境效益,從而凈化城市大氣,改善城市大氣質量。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