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王惠群:全降解農膜有利于緩解環境污染
從“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在中國,農用地膜完成這樣的轉變用了30多年。
認識到農用地膜能夠極大的提高農作物的產量,1978年,中國從日本引進塑料農用地膜覆蓋技術,技術的應用范圍也從最初的棉花、蔬菜,逐漸發展到花生、水稻、旱稻、小麥、玉米等。
但是,在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由于環保意識淡薄,再加上法制不健全,在低成本的驅動下,我國的生態環境逐漸遭受嚴重的“白色污染”。
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全國人大代表王惠群表示,他在今年的兩會議案中提到,只有推廣應用環保型全降解地膜,才是解決當前制約我國乃至世界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途徑。
越來越嚴重的影響
具有保濕、保溫、保肥、保墑等多重功能的地膜,相對于增產所帶來的增收,價格并不算昂貴。對農民來說,不可謂不是一種重要手段。并且,大部分農作物對地膜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干旱少雨、天氣寒冷等氣候條件偏差的西北、東北等地區,地膜使用量逐年增加。
目前,我國每年地膜投入量約為126萬噸,地膜覆蓋面積超過2.96億畝。
但是,地膜的危害逐漸顯現。因為,主要成分是聚乙烯(LLDPE)的地膜,要自然降解的話,一般需要200-300年,并且在降解的過程中,還會釋放有毒物質。國內最高地塊每畝最多殘留農膜達到50.7公斤,正常15年的連續覆膜耕地殘膜大約在20公斤以上。
與此同時,地膜殘留的長期積累,造成土地板結、土地污染,造成區域生態環境退化,農作物減產和殘留有害物質帶來的食品安全危機。
數據顯示,凡連續覆蓋15年的耕地殘膜殘留土壤里播撒的種子,爛種率可達6.92%,爛芽率達5.17%,減產量為12%左右。這主要在于,地膜的殘留造成作物根系下栽困難,導致土壤當中的水分上行受阻,隔斷了土壤水氣通道。
不僅僅如此,伴隨的危害仍然嚴重。王惠群表示,一方面,秸稈與塑料農地膜纏繞在一起造成牲畜誤吃在胃里不消化而不長膘甚至死亡;另一方面,農民經常將塑料農地膜與雜草或作物秸稈一起用火在田間進行燃燒,嚴重威脅農業發展的環境以及糧食安全。
回收的不易
既然危害這么大,為什么不將地膜回收呢?這似乎是一個好辦法。但是,農民環保意識的淡薄,再加上法制不健全,在低成本的驅動下,可降解的地膜因為購買成本較高,所以在市場選擇中,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態勢。
根據1992年我國制定的國家標準,聚乙烯地膜的厚度為0.008(+-0.003)毫米。中國社科院農發所副研究員廖永松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個標準只有日本地膜標準厚度的57%。即使如此,仍有不少生產企業以厚度標準的下限來生產。
對于可重復使用的加厚薄膜,一般價格較高,為了節省成本,人們多是選擇一次性薄膜。如果使用國標的地膜,1公頃地的地膜用量需要55-75公斤,但如果用了0.005毫米厚的地膜,僅僅需要30多公斤。
王惠群表示,以下限的標準生產地膜,并不影響地膜發揮其功效。但是,在回收的時候,就尤其困難,極易造成農膜殘留。甚至為了省時省力,干脆不回收,直接用機器將土地翻耕一遍就再次播種了,這使得土壤中殘留的廢舊農膜越來越多。
“越薄的地膜強度越低,這導致其抗拉能力很差,非常容易老化,以至于殘留土壤中。破碎之后的地膜,碎塊很小,難以撿拾,相應產生的地膜殘留量就越大,成為白色污染禍首。”王惠群說。
購買超薄膜的低成本,固然可以使得農民仍然享受薄膜帶來的增產增收。但是,為這種超薄膜,農業所付出的代價卻較高。一方面,地膜殘留的長期積累導致減產。另一方面,即使回收也仍然需要耗費較多的勞動力。
王惠群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使用國標的地膜(0.008mm),覆膜成本每畝地大約需要50-60元,如使用超薄地膜(0.005mm),會達到35-42元,這兩種膜每畝地的回收成本均需要70元左右。
那么國標地膜覆膜成本加回收成本就是120-130元,使用生物降解地膜也恰好是每畝地130元左右,省工省時且無殘留。
全降解農膜的替代
為了治理“白色污染”,官方已經開始行動。去年11月,甘肅省下發《關于集中治理殘留廢舊農膜的通知》,對農膜生產企業和下游經銷及農戶嚴格要求地膜生產和使用規定。
針對農膜生產企業,要求從2014年1月1日起,在全省范圍內禁止生產厚度小于0.008毫米、耐候期小于12個月的用于農業生產的地膜;政府招標采購的用于農業生產的地膜厚度必須大于0.01毫米、耐候期大于18個月。
針對下游經銷商及農戶,《通知》要求從2014年6月1日起,在全省范圍內禁止銷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耐候期小于12個月的用于農業生產的地膜。
為了鼓勵回收,新疆、內蒙等地也開始在縣市進行試點,鼓勵農民使用較厚的地膜。去年,新疆投入3800萬元"凈土工程"專項資金,在13個縣市開展農田廢舊地膜污染綜合治理,在示范區引導農民采用厚度0.01毫米以上的地膜,禁止厚度小于0.008毫米地膜的應用。
既然如此,綜合考慮回收成本,王惠群認為,在農業生產中采用全降解農膜將是未來綜合效益最好的方式。
從1996年開始,擔任廣東益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的王惠群開始從事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發。2007年,成功研發出100%全生物降解產品。2008年,全生物降解農用地膜研發成功。
王惠群對記者表示,這種全生物降解農用地膜的成分是由木薯、玉米等淀粉材料制成的。其性能比一般的塑料薄膜都要好。
一方面,這種材料的拉伸強度非常好,有些指標甚至略高于塑料。另一方面,試驗全降解農膜結果明顯,生物降解率達到100%,能在180天內降解為碎片,1年內完全降解。是徹底消除農田“白色污染”有效途徑。
這種完全降解的農膜,也不會為蟲卵提供保護,來年開春植物病蟲害減少。
與此同時,這種材料的性價比有明顯優勢。在保收增產方面,能夠為農作物帶來15%-45%的糧食產量增收。在性能上,能提高地表溫度4℃以上;減少水分蒸發40-60%;農作物的播種期提前一周時間;收獲期提前15至21天。
值得說明的是,目前,全生物降解農地膜的生產工藝經不斷優化成熟,已能滿足大規模、機械化生產作業需求。
“盡管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加工工藝的提高,這種全生物降解農地膜生產成本會降低,但是,為了利于推廣,以及緩解環境污染,在農膜生產補貼政策上以及重大項目專項資金方面,政府需要給予支持。”王惠群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