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勝:治霾應致力能源戰略調整
治理霧霾已成為兩會期間最受關注的話題。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淮北礦業集團董事長王明勝表示,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以化石資源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急需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建議把轉變發展方式、調整能源結構作為今后我國能源發展重點。
王明勝說,統計調查顯示,霧霾治理成了今年地方“兩會”除改革外提及頻度最高的熱點,超九成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大氣污染,15個省市區提及治“霾”。而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及“霧霾”和“PM2.5”的省市僅有8個。因此,根治霧霾,迫在眉睫。
霧霾的源頭多種多樣,比如汽車尾氣、工業排放、建筑揚塵、垃圾焚燒等,特別是急劇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導致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態環境破壞,都為霧霾天氣的形成埋下伏筆。但王明勝分析認為,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成因是經濟社會發展嚴重依賴一次能源消耗。目前,我國的能源消耗結構仍是以煤為主,化石能源占中國整體能源結構92.7%,而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仍將是我國最主要的能源。
據有關媒體披露,2013—2017年,我國將投入1.7萬億元進行大氣污染治理,北京投入高達7600億元。雖然對霧霾治理投入了巨資,但治理污染的措施卻并非得力。王明勝舉例說,以煤炭行業為例,作為主要污染源之一,目前政府對煤炭企業采取的是以“限、停”等強制性措施為主,這對治理產能過剩、環境污染固然起到一定作用,但只“堵”不“疏”只是權宜之計,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而且對相關產業發展不利,對煤炭產業升級也沒有太大推動作用。同時,我國在霧霾治理方面還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能源結構不合理,能源利用不充分,監督管理不到位,市場機制不健全等現實問題。因此,還需要從國家層面進行立法、強化能源深度利用和能源結構戰略性調整等整體措施。
王明勝重點從積極推進能源戰略調整和推廣煤炭清潔生產利用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他認為,能源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是確保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面對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以化石資源為代價的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急需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建議把轉變發展方式、調整能源結構作為重點,一是盡快研究制定電能替代戰略規劃,加大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力度,積極有序發展水電,開發利用地熱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安全高效發展核電,推進能源結構戰略性調整。二是對鋼鐵、水泥、石化等高耗能行業實行能源消費和污染物排放雙控制,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環境友好型發展。三是實施跨區送電工程,在污染嚴重地區,通過逐步提高外輸電比例、增加天然氣供應、加大非化石能源利用強度等措施替代燃煤,逐步減少對燃煤的依賴。
在推廣煤炭清潔生產利用方面,王明勝建議,重視各種環境友好型技術的開發,加大對煤炭綠色利用技術的扶持力度,提高煤的轉化效率和利用效率,大幅度減少煤煙型污染。一是鼓勵有條件的煤炭企業積極實施清潔煤戰略,新建煤礦應同步建設煤炭洗選設施,現有煤礦要加快建設與改造,提高煤炭洗選比例,努力降低污染排放。二是積極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加強燃煤電廠、燃煤鍋爐的改造,加強型煤、煤炭氣化、水煤漿等潔凈煤技術的推廣應用,有效抑制PM2.5顆粒生成。三是鼓勵產業集聚發展,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促進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努力做到吃干榨凈,減少污染排放。四是大力發展低熱值煤發電產業,簡化項目審核程序,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循環經濟園區配套的低熱值煤發電項目加快前期,實行項目優先核準,優先于常規燃煤機組調度和安排電量,涉及的其他資源優先配置,充分利用煤矸石、煤泥、洗中煤等低熱值煤資源,進一步減少土地占壓和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五是積極推廣矸石充填開采技術,對熱值在300千卡/千克以下、已無燃燒利用價值的煤矸石,通過井下充填等方式進行處理,減少地面煤矸石堆放污染。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