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康代表:治理“心肺之患”要從轉變“官念”開始
“不轉變"GDP至上"的政績觀,不切實加大節能減排力度,"鐵腕治霾"將不了了之。”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柳州市委書記鄭俊康認為,治霾要從轉變“觀念”開始。
鄭俊康說,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我國生態“紅利”逐漸被“吃干榨盡”,大面積的土壤、水源、空氣等遭受嚴重污染,以致近兩年霧霾頻襲,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治霾已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道民生必答題。
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而此前,國務院提出要經過五年努力,改善全國空氣質量,地方兩會也紛紛立下“軍令狀”。
“這讓百姓看到了希望,但政府絕不能搞嘴上治霾,實際靠風吹。”鄭俊康認為,對于工業污染嚴重的城市,政府首先要痛定思痛,執政者要下決心徹底改善大氣環境,果斷關停一批重污染企業,治理一批企業二氧化硫排放問題,同時在主要能耗和排放企業進行循環生產改造。
鄭俊康說,“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目標實際并不矛盾,關鍵在于政府是否堅持“以人為本”,是否轉變政績觀,是否敢于行動。
作為中國西南地區的工業重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西柳州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粗放型發模展式,帶來可觀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酸雨率高達98.5%,被稱為“酸雨之都”。
鄭俊康說,那時,柳州市區的大部分山峰都變成了“白頭山”,市民呼吸道疾病就像現在的北京、石家莊等城市,不斷上升,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幾十億元。
為了改善環境,柳州市從2005年到2012年先后投入百億元,全方位實施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關閉了一批高耗能重污染企業,改造企業生產設備,并對排放的污水、大氣進行24小時監測,用時10余年,實現了經濟升級,城市轉型。
2012年9月,柳州市成為全國首批、廣西首個向社會公布PM2.5監測數據的城市,2012年,柳州市酸雨頻率下降到11.3%,降水酸度和酸雨頻率均為近15年來歷史最好水平。
鄭俊康說,鐵腕治霾,決不能局限在大氣污染,而要推到水源、農村面源污染等多個方面。“同時要強化老百姓的環保意識,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加大監管力度,形成互動機制,共同改善環境。”鄭俊康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