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廢氣污染源監測體系缺失
在PM2.5、PM10甚至VOC(揮發性有機物)逐漸成為大氣治理市場的熱點時,煙囪、煙道、汽車排氣筒等固定污染源的監測是一道先得邁過去的坎。
“我們要找到顆粒物的化學組分,找到它們的基因庫進行溯源,才能知道究竟是汽車尾氣,是電廠,還是船舶排放得多一些,但這需要很多新的方法。”在第15屆環博會期間,《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總工程師伏晴艷處了解到,目前工業廢氣的固定源監測技術和體系仍存在較多空白。
“廢氣排放難以控制是因為測試中沒有統一的方法,必須從源頭到后面的治理都建立起一套標準的體系。”伏晴艷表示。拿VOC來說,有幾千甚至上萬種,而僅僅對數百種甚至幾十種有機物進行定量測試,大量不在名錄上就沒辦法測試,這對于監管來說就存在缺失。“這樣一來就沒有標準,氣體也就可以任意排放。”
自1985年起,我國在30年內建立了固定源廢氣監測體系,目前仍在不斷發展中。美國環境保護署制定的體系中有137個測試方法和規范,對于各種顆粒物,包括PM2.5、PM10、CPM(可冷凝顆粒物)都有對應的方法。與此相比,我國的固定源監測體系在各類污染物上都有欠缺,已經難以應付目前形勢的需要。
她表示,污染源測試方法中,PM10和PM2.5還沒有規范的方法,而CPM更沒有。此外,在在線監測領域也只有不到十年的經驗,缺失一些預判、感官指標的測試分析方法和規范體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