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漢江生態須設“負面清單”
漢江湖北段流經我省10市(林區)40個縣(市、區),流域面積6.3萬平方公里
昨日,一個關乎漢江流域湖北段未來命運的會議,在省發改委12樓會議室低調舉行。
上午8時,新出爐的我省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規劃編制大綱(下簡稱規劃大綱)首次“過堂”,接受來自地方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等數十名代表的評審。“生態保護”和“水資源利用”成為參會各方關注的焦點。
省發展戰略規劃辦副主任徐新橋說,規劃要體現漢江特色,“要讓人一眼就能看出是漢江的規劃”。他建議,圍繞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應對水文情勢的重大改變、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等主題,編制重點規劃。
不出意外的話,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將于7月正式出臺,“積極謀求成為國家戰略”。
最新進展
規劃大綱首次明確
漢江要成為湖北的生態名片
作為總體規劃編制單位,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秦尊文介紹,我省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總體規劃(2014-2025年)編制大綱已初步完成,戰略定位為長江經濟帶綠色增長極、全國流域水利現代化示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生態要成為漢江經濟帶最鮮明的特色,漢江要成為湖北的生態名片。
引人矚目的是,規劃大綱首次提出,到2025年,漢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水環境質量有望達到II類標準,通過實施流域生態補償試點,打破行政區束縛,將漢江流域打造成為流域協調發展的典范。
記者查詢地表水環境質量國家標準GB3838-2002獲知,國家標準依據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按功能高低依次劃分為五類,其中Ⅰ類是指主要適用于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而II類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卵場、仔稚幼魚的索餌場等。可見,我省在漢江干流和主要支流中長期規劃中對水環境質量的標準定得非常高。“但并不是意味著不要發展經濟。”對此,省發改委相關人士進一步告訴楚天金報記者稱,漢江在湖北境內全長871公里,未來,將要逐步形成水利航運帶、生態環保帶、先進制造業帶、現代農業帶、生態旅游帶和特色城鎮帶六大特色功能帶,“不但要保護環境,也要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數”。“這次評審過后,我們將進一步修改完善。”據上述發改委人士介紹,不出意外的話,到今年7月,上述規劃將會正式制定出臺,“并提交給國家相關部委,希望上升為國家戰略”。
地方心聲
水資源調度應合理科學
完善補償機制,正在爭取從頂層設計
理想與現實仍有巨大落差。
據潛江市農業局給本報提供的最新版《潛江市現代農業發展實施方案》顯示,農藥化肥過量投入和養殖過度開發,已經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嚴重,正在成為制約當地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為此,潛江市發改委綜改辦副主任范和平疾呼,規劃必須將“水資源利用”放在第一位,“水是江漢平原的‘命門’,應該得到充分的考慮”。
范和平表示,作為湖北乃至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區和農產品生產基地,整個江漢平原“因水而起,因水而興”,隨著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流域內各地方之間的用水矛盾也需充分關注”。
“一江清水送北京,我們是責任重大。”十堰市發改委總經濟師龔百林表示,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地,生態資源是十堰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所在,“如何統籌推進漢江沿線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移民安置、生態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應該作出安排”。
資料顯示,漢江湖北段占漢江全長的55.25%,流域面積占我省國土面積的33.89%,涵蓋省內10市(林區)40個縣(市、區),流域面積6.3萬平方公里。2012年,我省漢江流域的常住人口為2419.37萬人,占全省的41.86%;GDP體量占全省的41.51%。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明確表示,作為我省“兩圈兩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江流域的開放開發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水資源利用的問題,“流域各地都為南水北調作出了奉獻,需要建立完善的補償機制,我們將積極爭取國家層面的扶持”。
專家觀點
建立生態保護負面清單
建議設“漢江投”,有選擇地進行產業轉移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若干年后,坐著游船看魚躍漢江。”先后留學和工作于歐洲諸國,湖北大學教授李兆華描述了他的“漢江夢”后提出,“我們一定要充分借鑒國外的經驗”。
上世紀中葉,萊茵河一度充斥著重金屬、農藥等6萬多種有害化學品,被稱為“歐洲下水道”。“不要讓悲劇在我們這里重演。”李兆華認為,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雙重歷史進程中的漢江流域地區,應加快發展清潔水平高、科技含量高的高新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要保護環境,也要解決吃飯的問題”,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分析,隨著丹江口水庫約三成水量北上,在產業轉移上應有所選擇。他認為,除了現代服務業,漢江流域擁有種類豐富的特色農產品,應重點扶持食品加工業,“對農業實行再造,必須是生態的、可持續的”。
而在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工李紅看來,漢江流域主體功能區的定位必須準確、明晰,“每個地方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應該予以明確,列出負面清單”。他以襄陽魚梁洲為例,方圓不過20平方公里,“爭論十多年,現在還沒搞清楚到底做什么”。
“江漢運河即將通水,可目前旅游港口的建設卻大大滯后。”中國地質大學旅游發展研究院教授鄧紅兵說,漢江流域旅游資源豐富,應突出歷史文化旅游、生態旅游的主題,通過整體聯動和協同創新,合力建設漢江風光帶。
在投資主體方面,多位專家建議,效仿“兩圈一帶”,成立由省政府控股的漢江經濟帶投資集團,擔當整個漢江生態經濟帶的戰略投資者、試水者和資本運作的角色,“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