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化百姓餐桌保障舌尖安全
更新時間:2014-06-07 08:06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報
作者:
閱讀:867
深化改革創新,完善制度機制,標本兼治食品安全突出問題,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吃得健康、吃得放心……隨著國務院《2014年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以下簡稱《安排》)的發布,2014年食品安全工作的“沖刺目標”也被一一列了出來。《安排》不僅僅是任務清單,更是在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時期,從國家層面指出了需要重點治理的薄弱環節、突出問題,提出了攻堅碰硬的具體舉措。日前,專訪我國食品安全專家羅云波,聽他詳盡解讀《安排》的重要內容。
《安排》特點:既立足長遠又接地氣
問:您是如何從整體上看待這個《安排》的?
羅云波:這個安排,包括了八個方面的內容,考慮到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宏觀的部署,又有具體的安排;既有對標的治理,又有對本的加強;既對硬件建設提出了要求,又對監管責任等進行了明確,我覺得是既立足長遠又接地氣的工作綱領。
這個安排,實實在在地把我們所見到一些具體的問題拿出來說,比如說“嚴厲打擊使用禁用農獸藥、非法添加‘瘦肉精’和孔雀石綠等違禁物質的違法違規行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重點針對芽菜、活禽、保健食品、餐廚廢棄物等監管的空白和盲點,明確監管部門職責和工作要求,抓緊研究完善監管制度”……國家的某一項工作重點能具體到某一項違禁物質,具體到一個產品,我覺得非常接地氣,非常務實。
問:《安排》第一項第一條就是開展食用農產品安全源頭治理;而農產品生產中,土壤中的水污染,或養殖用水污染的問題,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就談到了這一點,您對“建立健全餐桌污染治理體系”有什么看法?
羅云波:農業是食品安全的始發點,《安排》談到農業投入品,如化肥、農藥的法規標準,農業生產方式的合理規范等,也就是要從源頭上遏制污染源,為食品安全夯實源頭基礎。
工業污染和農業污染已經影響到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當或多或少的污染無處不在時,可謂覆巢之下無完卵。但是污染治理是系統工程,不是一招兩式就能解決的,必須多方發力多措并舉,也就是必須依賴社會共治。
問:這個《安排》有治標的,也有治本的,您覺得哪些是治標的?
羅云波: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僅在市場層面的治理,就是治標的。當下治標也是非治不可的。這次的《安排》提出“深入開展治理整頓,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就是要在最顯眼、最受關注的“標”上重典治亂,以標為治理的切入點,順藤摸瓜,依次遞進,直至標本匯合,標本兼治。
問:那治本的呢?
羅云波:標本可以互相轉化,標本之間并無絕對界限。像“開展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治理”,在專項行動的時候,可以理解為治標,但真正落實下去,從“建立健全符合國情、科學完善的‘餐桌污染治理體系’,建設食品放心工程”來看,無疑是治本。
比如,《安排》中同時提出,要“加快《農藥管理條例》、《生豬屠宰管理條例》等法規的修訂工作”;要“建立食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顯而易見,加快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體系,‘研究起草重要食用農產品追溯管理辦法,穩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肉菜流通追溯、酒類流通追溯、乳制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等等,都是從源頭到過程的治本之策。
《安排》重點:加強監管能力建設
問: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夯實監管工作基礎,這在《安排》中列為第二點,可見這項工作的重要性,您認為具體來說,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如何提高?
羅云波:全面深化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是關鍵。體制順,工作才會順。最近不少省市都已出臺了具體考核辦法,這都是加強監管能力建設的表現。
監管能力建設一定是多方面的能力建設,而不是某一個方面,這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項又是檢測能力。目前我們政府的監管能力特別是檢測能力在總體上來講,是比較強的,政府的一些檢測中心,都是武裝到牙齒的先進設備。但第三方檢測機構在我國是匱乏的,企業自身的軟硬件裝備檢測能力都亟待加強。
我在參與相關規劃的時候,始終強調,希望能夠發展、大力發展第三方檢測能力,也鼓勵一些有條件的企業,提升自己的檢測能力;一方面為自己服務,為自己的品控服務,一方面也為同行業來服務,檢測中心照樣能樹品牌。
而國家檢測機構,只是一種評判式的檢測,就是說當出現了矛盾,大家說不清楚的時候,政府的實驗室才出來說一句話~~~讓大家信服。比如說美國就那么幾家實驗室,平常都是自負盈虧的第三方機構承擔檢測,只有當出現問題或者爭論的時候,才會經國家的實驗室做檢測出數據,這樣經國家實驗室出來的數據,老百姓都會認為是至高無上,絕對權威,不容挑戰。而我們現在事無巨細,都是國家在做。政府成了技術賽場上的裁判員,也是運動員,這樣就體現不出公信力來。
檢測能力建設當中,其中一點就是快速檢測技術,第一時間甄別有沒有問題,以及問題出在哪里。快速檢測是需要加強的,需要重點去投人的。
問: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夯實監管工作基礎,這在《安排》中列為第二點,可見這項工作的重要性,您認為具體來說,要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如何提高?
羅云波:全面深化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是關鍵。體制順,工作才會順。最近不少省市都已出臺了具體考核辦法,這都是加強監管能力建設的表現。
監管能力建設一定是多方面的能力建設,而不是某一個方面,這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項又是檢測能力。目前我們政府的監管能力特別是檢測能力在總體上來講,是比較強的,政府的一些檢測中心,都是武裝到牙齒的先進設備。但第三方檢測機構在我國是匱乏的,企業自身的軟硬件裝備檢測能力都亟待加強。
我在參與相關規劃的時候,始終強調,希望能夠發展、大力發展第三方檢測能力,也鼓勵一些有條件的企業,提升自己的檢測能力;一方面為自己服務,為自己的品控服務,一方面也為同行業來服務,檢測中心照樣能樹品牌。
而國家檢測機構,只是一種評判式的檢測,就是說當出現了矛盾,大家說不清楚的時候,政府的實驗室才出來說一句話——讓大家信服。比如說美國就那么幾家實驗室,平常都是自負盈虧的第三方機構承擔檢測,只有當出現問題或者爭論的時候,才會經國家的實驗室做檢測出數據,這樣經國家實驗室出來的數據,老百姓都會認為是至高無上,絕對權威,不容挑戰。而我們現在事無巨細,都是國家在做。 政府成了技術賽場上的裁判員,也是運動員,這樣就體現不出公信力來。
檢測能力建設當中,其中一點就是快速檢測技術,第一時間甄別有沒有問題,以及問題出在哪里。快速檢測是需要加強的,需要重點去投入的。
以上只是能力建設的硬件方面,軟件上也需要進行能力建設。好多檢測機構,沒有人才,一流設備形同虛設,擺設而已。可見合格的人才,是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另外檢測方法的研究也是重點,用我們內部的話來說,很多方法叫做合理的不一定合法,合法的不一定合理。所以說能力建設中我們的方法和研究也要跟上。還有就是設備的研發,你看我們一個三聚氰胺的檢測,美國人最高興了,因為我們都要去買他的設備,完全被別人控制了。因此,我們的檢測設備研發能力的建設,也需要提高。監管能力的建設,看似簡單一句話,掰開來看,僅檢測能力的建設,包含的內容就非常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