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信安湖的排污口如何不再“吐污”
5.5平方公里的信安湖被稱為“衢州西湖”,是衢州創造城市個性的靈魂所在。
近年來,信安湖水質好轉,但整個信安湖由于有污染物的注入,再加上電站截流降低了水體的自凈能力,水環境保護任務仍然艱巨。
其中,信安湖上的排污口格外令人揪心。市水利部門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信安湖流域有各類大小排污口112處,其中污染嚴重的排污口38處,它們直接影響著信安湖的水生態環境。
實地查看喜憂參半
前天,記者沿信安湖實地查看了一些排污口,了解到的情況是喜憂參半。
在衢江南路南濱花苑排污口,記者看到整股的黑水正源源不斷地流入衢江,污水流經的河道積著厚厚的淤泥,散發著刺鼻臭味。
據市水業集團工作人員葉凌峰介紹,連接這個排污口的水渠,穿城而過,沿途經過多個老住宅小區,由于這些小區配套設施不完善,生活污水大多直排,水質堪憂。
在位于府東街一側的機場河里,可以看到有粗大管道不時往外冒著居民生活污水,黃黑的污水十分刺眼,這些污水流入機場河后,最終匯入信安湖。
與上述兩處排污口不同,位于湖邊的西排渠出口、水亭門排污口水質則有了明顯改善。
西排渠出口流入信安湖的水量較大,站在排渠出口處,雖能聞到淡淡的腥臭味,但目測水質較為清澈。
水亭門排污口淹沒在水面以下,如果不是葉凌峰提醒,很難發現,“以前排出來的水是黑水,一眼就能看見,現在變清了,所以難發現。”葉凌峰解釋說。
西排渠出口、水亭門排污口的水變清,是因為上游水渠流經區域進行了截污納管改造,“雨污分流后,生活污水被引入污水處理廠處理,排污口的水開始清了。”
治水根子在岸上
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說,水環境污染問題在水里,根子卻在岸上。
要想真正實現信安湖的“清水夢”,堅持源頭治水,加快市區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加大流域內工業企業整治監管以及加強畜禽養殖業污染源整治是關鍵。
讓人感到欣慰的是,眼下,這些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治理城市生活污水,市區投入6522萬元進行截污納管,到今年年底,截污納管三期項目全部完工后,衢城污水收集率將達到90%以上。屆時,像南濱花苑排污口、機場河的水質將有望徹底改觀。
針對養殖污染,從去年開始,信安湖區域周邊2000米范圍和流入信安湖的河流和排渠兩側500米范圍已劃定了畜禽養殖禁養區,在信安湖區域周邊更大范圍內劃定了限養區,削減區域內的畜禽養殖總量,從而大大降低了水體污染。
此外,衢州市還打造了智慧環保系統,將重點污染源和重點區域的環境動態,納入環保部門24小時全天候監控之中,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保護環境。
衢州市正凝聚各方力量推動信安湖水環境整治工作。
治水從改變習慣開始
市環保部門檢測顯示,近年來,信安湖水質逐漸趨好,“總體是往好的方向變了。”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人說。
不過,這位負責人也表示,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拿水中的總磷來說,主要污染源是養殖業,禁養以后,一些積存在河道、土壤中的污染物,會逐漸消解,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污染才會降下去。”
作為一個漸進的過程,水環境治理除了長遠結合、標本兼治外,還需要全社會的參與。
今年2月,市住建局、環保局、農辦、水利局等10個部門(單位)聯合倡議爭當“信安湖環保衛士”,呼吁市民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自覺關心生態環境。
一些看似微小的不良生活習性,也是造成水質變差的原因之一。比如飯店門口隨手潑的一盆臟水,一些居民在陽臺上建洗衣池,含化學洗滌劑的洗衣水流入雨水管道,都會污染信安湖水體。
“治水,從改變不良習慣開始。”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負責人說,上世紀八十年代,衢州水亭門旁衢江水清澈見底,可以看到水草在江底漂來漂去,“如果有一天,能像那時一樣,信安湖水干凈得不用再監測了,就是一湖真正的好水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