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山丹縣多措并舉深化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山丹縣地處河西走廓中端,現轄3鎮5鄉,20.79萬人。山丹縣是張掖市老工業基地,環保歷史欠賬多。縣域內現有冶煉、建材企業4家,水泥粉磨站3家,儲油庫加油站20家,生活鍋爐和生產鍋爐69臺,加之縣內砂石料廠、渣土堆場、建設施工企業、汽車尾氣及餐飲爐灶等粉塵油煙污染,致使空氣污染較重,治理難度大。為了改善環境質量,提升人居環境,我縣始終把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作為重點民生工程來抓,緊緊圍繞"確保環境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服務科學發展"的主線,深入扎實開展了工業廢氣治理、燃煤鍋爐整治、建筑施工和道路揚塵防治工作。在全縣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全縣大氣污染防治防治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今年1至7月,城區空氣質量好于II級以上優良天數達85.7 %(有效監測天數91天,空氣質量優良天數78天),大氣中二氧化硫(SO2)均值0.017mg/m3、二氧化氮(NO2)均值0.021 /m3、PM10均值0.114mg/m3。2013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控制在6114噸、2548.94噸,削減二氧化硫129.08噸、氮氧化物73.02噸。
一、落實工作責任,強化大氣污染防治綜合管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為加快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縣政府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的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領導小組,每年都結合實際制定印發《山丹縣大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將年度防治任務量化分解到鄉鎮和建設、交通、工信、發改、商務等縣直相關部門。制定了《山丹縣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責任規定》、《山丹縣大氣重污染應急預案》,進一步理清了縣直相關部門履行環境監管與大氣重污染的防治責任,構建了政府領導、部門監管、企業負責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格局。為了加強大氣重污染天氣預測預警工作,環保、氣象部門建立了大氣重污染應急聯動工作機制,確定專門的信息員,及時發布全縣大氣重污染天氣預測預警,有力地推進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扎實開展。
二、優化結構調整,努力從源頭削減污染負荷。縣政府始終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惠民生作為助推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的著力點,認真落實淘汰國家落后產能工作。2011年以來,依法淘汰了2家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鑄造廠、1家建材企業的生產線和2座礦熱爐,拆除了山泥集團、清泉、石燕、福利4家水泥企業的6條落后機立窯生產線,在恒昌工業園區組建成立了張掖市山丹鐵騎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新上了日產25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1條。關閉了17家污染嚴重的采砂企業。騰達西鐵冶金公司把4臺6300KWA礦熱爐升級改造為12500KWA礦熱爐,把1臺硅鐵爐轉型為科技含量高、污染物排放少的硅鈣產品生產線,從根本上杜絕了外排廢氣、粉塵污染環境的問題。
三、實施重點防控,深入開展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針對大氣污染現狀,我縣有計劃、分步驟開展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2011年以來,山泥集團投資429.5萬元,完成了1000噸/年水泥生產線低氮燃燒脫硝技改項目;張掖鐵騎公司投資500多萬元,完成了2500噸/日水泥生產線脫硝工程;騰達西鐵冶金公司累計投資2000多萬元,在4臺礦熱爐前和廢氣排煙道安裝了4套密閉的煙氣凈化除塵設施和雙排式袋式除塵器,并定期更換、維護有破損的除塵袋和排煙集氣罩。宏定元化工廠、騰達西鐵冶金公司和山泥集團完成了清潔生產審核工作。為進一步消減煤煙型污染,我縣積極推進連片連區域供暖和城區集中供熱工程建設,于2013年10月完成了城區一期集中供熱工程,安裝了2臺29噸的采暖鍋爐;新鑫供熱公司新上了1臺20噸臥式供暖鍋爐,拆除、替換、兼并、整合了城區原有的16臺污染重、噸位小的供暖鍋爐;對除塵脫硫設施出現老化、腐蝕、破損的19臺生活鍋爐進行了技改,54臺生活鍋爐安裝了脫硫除塵設施。山丹縣機動車監驗機構正在建設,預計11月底可建成并開展機動車年度檢驗工作。結合大氣污染防治專項整治活動的深入開展,對12家建筑施工企業的圍墻高度、物料堆場、渣土清運車輛和23家采砂企業進行了規范化整治,對12家油煙外排、影響周邊居民的茶餐廳安裝了油煙凈化器。縣政府購置配備了1輛灑水車,定時對城區道路灑水降塵。
四、嚴格監督執法,全面開展大氣污染執法檢查。結合"六五"世界日宣傳、環保法律法規"八進"及環境現場監督執法,廣泛深入地宣傳了《大氣污染防治法》及其目的意義。采取查前定計劃、查中抓要害、查后盯落實的辦法,定期對工業企業、污染防治設施運轉、建筑施工企業、渣土堆料場、燃煤鍋爐、餐飲爐灶等大氣污染源開展了執法監查,對存在問題及時責令限期整改。加大對工業廢氣排放企業的監控力度,騰達西鐵冶金公司、山泥集團、張掖市山丹鐵騎公司3家建材企業安裝了廢氣在線監控設施,實現了時時監測,有效地杜絕了排污單位超標超總量超濃度排污和偷排漏排及擅自停運治污設施的行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