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污染村民三緘其口上虞這家企業背后暗藏玄機?
蘇杭地區一直有“人間天堂”的美譽,物產豐富、風景秀美,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就在這蟹肥稻香的季節,記者的杭州上虞之行卻充滿了波折。
不久前,記者接到群眾舉報稱,浙江省杭州市上虞區永和鎮三橋村的上虞際展鋼業有限公司,在沒有獲取酸洗電鍍許可證的情況下,非法進行酸洗鍍鋅生產。酸洗電鍍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周邊農田,同時采取燃煤退火工藝,造成嚴重污染已有十多年。企業負責人經常使用不正當手段對付周圍農戶,周邊居民不敢聲張。
企業是否從事電鍍生產?周邊居民為何閉口不言?為此,記者深入現場,探究企業違法生產背后的真相。
一探三橋村:污水橫流,企業疑似正常生產
一條白色軟管從下水溝里伸進路邊下水道
9月18日,記者從北京來到浙江省杭州市。車門甫一打開,一股清新濕潤的空氣撲面而來。下車后,記者根據群眾舉報情況,直奔目的地,杭州市上虞區永和鎮三橋村的上虞際展鋼業有限公司。
到達目的地時天色已晚,記者二人步行走到企業廠區外。
根據記者掌握的線索,廠區西側圍墻下有一條排水渠,經年累月向外排水。站在路邊看去,齊腰高的野草下找不到令人起疑的地方。沿著圍墻走到廠區西南角,一道用水泥板搭起的簡易水渠從東向西延伸,渠里滿是黃色污水。
奇怪的是,污水沿著水渠從廠內出來后并沒有進入任何水體,而在延伸數米后就流入廠區南邊的田里。沿廠區步行一周后,記者發現廠區周圍都有這種簡易水渠,水渠里污水的顏色大致相同。
據掌握的線索,這家企業在沒有獲取酸洗電鍍許可證的情況下,從事電鍍鋅已經有年頭了。每天夜間生產,廢水通過水溝排入四周的田地中。同時,企業還采用燃煤退火工藝,污染周邊環境。
這時,廠區內西側廠房里只有風機運轉的聲音不斷傳出,無法判斷企業是否正在生產。舉報的線索中提到,企業經常在夜間生產,因此,記者決定等天黑以后再一探究竟。
晚上10點,記者再次來到企業附近。遠遠看去,廠區燈火通明,車間和辦公樓上都有燈光。廠區內不斷有人來回走動,走近后能聽到與白天不同的機器運轉聲。
在廠區大門的東側,一條白色軟管從廠區方向的下水溝里伸進了路邊的下水道中,而白天并未發現這條白色軟管。
二探三橋村:村民警惕,村干部否認
在村委會聽到的情況與記者掌握的情況大相徑庭
調查的第二天,陰云密布。記者早早來到了三橋村,準備向周邊村民了解企業情況。三橋村建在一條河邊,不時能見到在上游河邊洗衣的村婦。
在一戶民居門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爺說,這個廠子在當地已經有七八年。
“廠里的水從路邊的溝里流到家門前的河里。現在,河里的魚都死光了。”大爺還激動地告訴記者,正是廠里流出的廢水讓附近田里的稻子都枯死了。
正聊著,一陣大雨猛地潑了下來,記者急忙找到了一個小賣鋪躲雨。屋子不大,有幾位大爺大媽正在閑聊。
當問起企業情況時,這幾位村民十分警惕地問記者是什么人,來這里做什么。記者托詞來旅游的,問及企業是否為電鍍廠時,這幾位村民立即表示“沒有,從來沒做電鍍。”這與之前采訪得到的回答大為不同,令記者疑惑不已。
更沒想到的是,雨還沒停,記者就被幾位大爺大媽趕出了小賣鋪。
一籌莫展之際,記者聯系上了被企業廢水污染的魚塘的承包人戚榮潮,他表示可以見面談談。
半個小時后,一名精瘦的男子出現在路邊,向記者招手。這名男子自稱是戚榮潮,被污染的魚塘就是他承包的。
“去年,因為這家企業魚塘里死了不少魚。”他證實,先前記者發現的路邊水渠中的黃色污水,確實是從際展鋼業流出來的。“現在的河水比原來差了不少,魚都沒有了。”
之后,他卻稱:“這家企業去年一直從事鍍鋅,今年只做拉絲了。”這與記者掌握的情況不符,令人生疑。
隨后,記者來到三橋村村委會了解情況。巧合的是,村委會與企業僅一路之隔。在村委會,記者見到了三橋村書記戚樹軍。
戚樹軍稱,這家企業是生產鐵絲、鐵釘的,由幾個股東合資建設,建廠已十多年。當問及廠區周圍水渠的黃色污水時,戚樹軍表示:“渠里黃色的污水都是廠里除銹工藝產生的。”
而當記者追問企業情況時,戚樹軍稱他剛擔任村書記不久,不了解情況,讓村里的老書記陸淼林向記者介紹情況。
陸淼林告訴記者,三橋村是由原先的3個村合并到一起的,“我在這個村里當了28年書記,這個廠是2004年建成的,從開始到現在都是做鐵釘的,沒有聽說過做鍍鋅的。”
在村委會聽到的情況更是與記者掌握的情況大相徑庭。記者決定,向當地環保局了解究竟。
企業回答自相矛盾,不知生產工藝為何
污水化驗結果顯示,鋅含量超過排放標準60多倍
在企業門口,記者撥通了上虞區豐惠鎮環保所副所長董曉良的電話,并說明了來意。半個小時后,記者見到了董曉良。
企業曾有違法生產查處記錄
與董曉良一道,記者見到了企業負責生產的徐姓工作人員。徐姓工作人員稱,“2007年以后,企業就只做鐵釘和拉絲項目”、“從9月15日至今,夜間從未生產過。”而當問及企業產能時,工作人員表示“不清楚”,“企業有沒有環保手續,也不太清楚。”
而在談話時,工作人員數次強調企業使用無酸洗工藝,“沒有廢水外排。”而當談到具體生產流程時,工作人員又閃爍其詞,“原來有專門的師傅負責配藥液,現在配藥液的人不干了,不清楚藥液里有什么成分。”
董曉良向記者介紹,本月,區環保局接到了華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的信訪件。9月15日,區環保局會同公安部門對際展鋼業進行了聯合檢查。
據介紹,上虞際展鋼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陳光林,公司占地12.9畝,系貿易經銷公司,公司將5000平方米廠房租賃給紹興敬達金屬制品有限公司進行鐵釘生產加工。
紹興敬達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夏華榮,公司年生產鐵釘5000噸的建設項目于2006年經上虞市環保局審批(虞環審〔2006〕128號)。生產工藝為:元絲→拉絲機拉絲成型→制釘機校直→制釘機制釘→產品。項目生產過程不產生廢水,目前因生產產能未達產,沒有達到環保“三同時”驗收要求,未經環保“三同時”驗收。
現場檢查時,廠內鍍鋅生產線仍在,檢查時未生產,廠區內無污水處理設備,污水直排出廠區,進入當地水系后匯入杭甬運河。
董曉良告訴記者,去年5月,這家企業被上虞區環保局查處過,當時有一條鍍鋅生產線在生產。查處后,這條生產線很快就被拆除了。
董曉良拿出一疊執法記錄單,對記者說:“那次拆除以后,我們又開展后督察,確定整條生產線都拆除了才結案。”
記者在執法記錄單上看到:2013年5月,根據群眾舉報,上虞區環保局對紹興敬達金屬制品有限公司進行現場檢查,并查實公司非法建設鐵絲鍍鋅生產線,生產工藝為:鐵絲→加入光亮劑及鋅塊→電鍍→清洗,生產廢水未經有效收集處理超標排放。
上虞區環保局對公司鐵絲鍍鋅建設項目未經環評報批擅自建設并投產的環境違法行為予以立案調查,并作出如下行政處罰:一是責令立即停止1600噸鐵絲電鍍生產項目;二是罰款人民幣6萬元。上虞區環保局提請上虞市永和鎮政府函至供電部門,對非法生產線采取強制停電措施。
據董曉良介紹,這次檢查發現的兩條電鍍鋅生產線是2014年1月重新建設的,鐵絲鍍鋅(溶劑法)生產工藝為:鐵絲→退火→鍍鋅(10%硫酸鋅溶液+鋅塊)→熱水烘干→電熱絲烘干→鐵絲卷成產品。之前一直是生產狀態,并不像企業工作人員和村民們說的那樣從未生產。從生產痕跡來看,企業起碼是最近兩個月內剛剛停止生產。
董曉良說:“我們正在對企業的用水、用電情況進行調查,很快就會有結果。我們已經采樣分析了廠區外的污水,結果這兩天就能出來。”
長期違法為何仍存在?
記者質疑為何企業能私自進行電鍍生產,董曉良說,豐惠鎮環保所下轄3個鎮400多家企業,整個環保所里只有他們5個人,其中還有一位待產孕婦,人手不足。另外,這家企業的電鍍項目并沒有做環評,僅有一個5000噸鐵釘生產項目有環評,且不屬于重點監控企業,所以才會有這種情況出現。
企業鐵釘項目為何至今未通過環保“三同時”驗收?對此,董曉良表示,環保“三同時”驗收必須在企業年產量達到產能的50%以上時才能通過驗收,而最近市場不好,企業處于半停產狀態,因此一直拖到現在。
在環保所,董曉良向記者出示了一份處理報告,并介紹說:“現在,我們已經對這家企業立案了。讓他們限期在9月25日前拆除兩條生產線和鐵絲退火的設施;那個鐵釘項目,我們也責令他們限期分期驗收。”
在離開前,記者拿到了企業廠區外污水的化驗結果,其中,鋅含量超過了《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中規定限值60多倍。截至記者發稿前,企業的兩條鍍鋅生產線都已斷電拆除,只有鐵釘生產線還在生產。
企業受到當地村民如此“庇護”,可以說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大力打擊污染企業,需要公眾積極配合。如此,才能讓污染企業無處遁形。
■小資料
電鍍離環保遠不遠?
電鍍行業是當今世界三大污染工業之一,其排放的廢水、廢氣和廢渣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屬離子、酸性氣體和其他各種有毒、有害成分。
根據相關調查,偷排未經處理的電鍍廢水,是近年來一些電鍍企業被查處的主要違法事實,其目的是為了節省生產成本賺“昧心錢”。
偷排未經處理的電鍍廢水,將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治理被重金屬污染過的土壤,需要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不僅如此,土壤中的重金屬不像有機物可以降解,因此污染危害存在的時間可達十多年甚至更長。
據專家介紹,重金屬主要通過食物鏈對人體產生傷害。水里的重金屬會被魚類攝取,而土壤中的重金屬則會被水稻、蔬菜等植物吸收。這些魚類、水稻、蔬菜等一旦被人食用,重金屬污染物就進入到了人體,一般在肝臟、血液內蓄積,有可能引起肝腫大等病癥。
從工藝上來講,電鍍廢水要做到達標排放是完全可以的,但是經濟成本是主要難題。電鍍廢水要深處理,其費用每噸為8元~15元,且處理越深費用越高。但環保專家認為,經過合理處理后的廢水,不僅可以回收寶貴的重金屬,而且還可以循環利用廢水。
■采訪手記
污染最終害了誰?
◆本報記者邢飛龍童克難
現場的采訪很快就結束了。記者二人從冒雨進村到跌進水渠,此行注定不會是一個平穩安逸的采訪。
一個國家明令禁止的淘汰企業,一個所有人都為企業打掩護的村莊。這兩者之間的聯系記者無從猜測。
令記者不解的是,這家企業如此明目張膽地外排廢水,當地村民就沒有一個站出來對企業說“不”的么?那些道聽途說的關于這家企業的老板在當地如何勢大、如何“能干”,是不是空穴來風?
記者在這里第一次體會到了“線人反水”的無奈和不解:明明是受害人,在見到記者后,反而信誓旦旦地保證這家企業沒有污染。這讓記者在撰文時想來還搖頭苦笑。
當地環保局的同志曾私下告訴記者,以前當地還有幾家同行業的電鍍企業,但這些企業的去向無非兩條道路:進園區或者關停。唯獨這家企業繼續違法生產,在被環保部門立案查處后仍不知悔改,變本加厲地從事著電鍍加工。
而作為企業近鄰的村民,在這件事上也有無法忽視的責任。或許是因為一些客觀因素,或許是因為經濟利益,但都沒有理由包庇這樣一家無環評、無環保設施、無驗收手續的“三無”企業。
環境保護是惠及全民的事業,既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更為了子孫后代。一個被重金屬廢水困擾的村莊,實在是令人不忍去想像它的未來會怎樣。這就像溫水煮青蛙,一味地縱容、忍讓,等到了那個臨界點,受害的就不僅僅是自己一個人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