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污染南下“攪渾”武漢空氣
昨日傍晚,來自北京、濟南、合肥以及武漢的4輛空氣質量監測車,千里追霾一路到漢,在武漢機場高速路旁的加油站“會師”,標志著我市首次啟動的污染物追蹤觀測初戰告捷,沿路采集的數據也清楚記錄了污染帶由北向南擴散的全過程。
從武漢出發的空氣監測車昨日率先抵漢。率隊出行的市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胡世祥介紹,前日上午11時出發,11日22時到達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昨日上午8時開始返程,來回奔襲600公里。
一路監測的相關數據顯示,此次污染帶自北向南移動。去時隨州、孝感均為重度污染,到了河南境內,PM2.5、PM10等主要指標沒有大的波動,在40-90之間,證明污染帶前鋒已過河南、進入湖北,昨日返程時,孝感一帶的PM2.5、PM10又降為80。
來自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譚自強博士,11日11時30分,帶隊乘坐監測車從北京出發,當晚10時多到達鄭州。他們的觀測結果同樣證實了這次污染帶由北向南逐步擴散的路徑。
監測數據顯示,從北京出發時,北京市區內污染指數明顯比較高,出北京以后,由于冷空氣尚未開始活動,沿線情況都還好。抵達鄭州后,污染團已經南下,PM2.5的小時數值在200以上,而昨日早上由于冷空氣已過境,PM2.5的數值也回落到了50左右。
此外,中科院大氣研究所、濟南市環保局的監測車輛,也分別從合肥、濟南出發,向武漢進發,沿途監測數據同樣顯示隨著一路向南空氣質量逐漸變差、沿途且有秸稈焚燒火點。
市環境監測中心主任梁勝文表示,此次我市首次聯手四地共同開展污染物追蹤觀測,是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一次有益嘗試。不僅對外源輸入性污染從發生到最后逐步消散進行了全程監控,還原了武漢受此影響、污染變化的全過程,同時還采集到了大量珍貴數據,利于我市更準確地預警預報空氣質量,并對我市正在進行的大氣灰霾成因分析的課題研究提供了參考數據。
幕后揭秘>>>
污染團可移動上千公里
昨日,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自發告訴記者,在今年3月的研究中,他們就發現空氣中的污染團會在特定的氣象條件下,移動上千公里。比如京津冀的霧霾天氣,會在合適的氣象條件下受驅動轉移至華中地區。而近期京津冀城市群處于嚴重霧霾之中,12日正好有一股強冷空氣南下,研究團隊預計,污染團會一路沿著京廣線影響至武漢。武漢市環境監測中心獲悉后,最終決定,四地聯手開展千里追霾。
每臺監測車造價上百萬
梁勝文介紹,每臺監測車造價上百萬元,車內的設備多達上十種,包括氣溶膠激光雷達、黑探儀等,一路走一路測。王自發稱,監測車以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行駛,不僅可以測到地面空氣中的污染物,還可以垂直探測到5公里外的上空空氣數據。
不過,由于污染團的移動速度快過車速,監測車本應在昨日凌晨連夜趕到武漢的,但由于設備需要充電,因此落在了污染團的后方。下一步,他們會提高監測車設備的配置,開發出一個更完備的追蹤系統。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