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垃圾資源用起來
每天,每個人都在生產著垃圾。“垃圾圍城”“垃圾填埋”“垃圾焚燒”及其引發的一系列公共事件總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當國人正為如何處理垃圾發愁時,有些國家卻視之為一種資源,正在變廢為寶。
據我國駐瑞典大使館提供的數據,在瑞典,通過回收再利用、生物技術處理、焚燒處理和掩埋四種方式,垃圾可以實現99%循環再利用。其中,多數被轉化為能源或電力。不僅如此,為了低成本獲取資源,瑞典還向鄰國買垃圾。這說明,垃圾資源化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有其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垃圾大國。全國每年產生的大量垃圾,很多都被簡單焚燒或填埋于地下。埋在地表層下的垃圾,其有機成分發生分解時會產生大量硫化物以及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而簡單的垃圾焚燒則會產生PM2.5、PM10、二惡英等有害物質,進而引發環境污染甚至社會問題。
當下,減少污染、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改變能源結構和提高氣候恢復能力是當務之急。如果通過創新技術將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不僅不會污染環境,還能產生低碳能源,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例如,垃圾中能提取出諸如沼氣或乙醇等能源,而這僅僅是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的效益之一。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發展天然氣,計劃2030年將供應量提升到5500億立方米,而有專家估計我國僅生物質能源的潛力就能達到約3000億立方米。因此,將垃圾中的生物質做成氣體能源的工作值得重視。
如今,歐洲不少國家垃圾資源利用化率已達90%以上,亞洲的韓國和日本則堅持經濟性和社會效益并重,得到了普遍認可。
而在我國,垃圾資源化利用雖沒有形成規模化效應,和上述國家尚有一定差距,但“星星之火”已經燃起。我曾經參觀過江蘇鎮江光大環保能源有限公司:隔著透明的玻璃墻,看到吊車將垃圾放入爐火中進行燃燒后轉化成能源,廠區中卻聞不到一點異味,這比瑞典做得還好。此外,有中國“銀都”之稱的湖南永興對來自各地的32類廢棄冶渣再利用,每年回收黃金7噸、白銀2000多噸……
這些成功案例說明,中國進行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潛在條件已經存在,而且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工作基礎。目前,國內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已經有10多萬家。僅就2013年為例,廢鋼鐵、廢塑料、廢有色金屬等七大品種回收量接近1.6億噸,回收量和回收總值分別比2000年增長約3倍和12倍……
廢棄物分類資源化利用的水平和規模是生態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垃圾分類資源化可以發展成跨越廚余、電子、建筑、工業、農林和生活等六大領域的產業鏈條。“十三五”期間,把廢棄物資源化產業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合適時機,中國必須過這個坎。
針對我國的現狀,政府要轉變職能,主要負責標準制定和全程監督,具體項目可以交給市場。例如,對于廢棄物的“責任延伸制度”,政府制定這個制度,就是要規范企業對其生產的廢棄物跟蹤到底的生產行為,將外部成本轉化為內部成本。
不僅如此,政府在營造好的投資環境方面還需努力。由于目前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社會資本投入的積極性并不高,這非常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在廢棄物分類資源化利用方面,我認為還需要加大公眾參與度。在開展任何項目時,政府都應當將公眾考慮其中,例如,一些地區可以嘗試組建由公眾、企業、官員、專家共同組成的調解委員會,作為常設機構。
每一位公眾都和垃圾及其資源化利用息息相關,如何有效提高公眾的廢棄物分類處理意識?宣傳教育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比如,浙江省余姚市東風小學的做法就非常令人贊賞,值得推廣。1991年,恰逢我國首次開展“節能宣傳周”活動,這所學校以此為契機開始了“環保之旅”,至今已經堅持了24年。他們開設的“節能環保課程”“帶動家庭共同行動”“創建易拉罐愛心工程”“實施綠色評價機制”等做法很好,尤其是傳統項目“攜手‘1+6’,呵護我地球”系列宣傳活動甚至得到了聯合國的認可。
這個項目的具體做法是師生共同組成手拉手護衛隊,每一個學生,要求帶動6個以上家人或鄰居參與節能環保活動,從而帶動周圍群眾的節能環保意識。2011年4月,應第六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邀請,手拉手護衛隊隊長方涵同學發表了《攜手1+6,呵護我地球》主題演講,得到了熱烈的掌聲,聯合國前秘書長及高級代表為她頒發了“全球綠色環保小衛士”獎杯。
這個事例說明,宣傳教育可以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作用。如果每一位公民都能提升環保意識,那么星星之火,必能燎原,我對我國廢棄物分類資源化利用的前景充滿了希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