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治理要抓主要矛盾
從1月20日起,重慶市環保局會同市政、公安、工商、規劃、食藥監等市級部門,和主城各區政府一起,開展集中整治該市煙熏臘肉、露天焚燒和柴火雞餐飲專項工作。為什么呢?因為被整治對象“產生大量煙塵和粉塵,嚴重污染大氣環境,對廣大市民健康造成危害”。空口無憑,該市環保局“近期對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PM2.5來源解析顯示,生活污染在PM2.5中占比由10%上升為16%”。
前幾天見過類似新聞,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以為是“戲說”,也便一笑了之。現在看起來是以為錯了,人家是嚴肅認真的,先前是嚴肅認真地說,現在更要嚴肅認真地做。不過,以我極其有限的知識,也知道重慶百姓煙熏臘肉,不是改革開放富裕起來之后才時興的吃法,而是世世代代如此,按他們的說法已經有兩千年了,張魯稱漢寧王,兵敗南下走巴中,漢中人就用臘肉招待過他。有了這樣的背景,我明知道下面這樣說話屬于抬杠,還是忍不住要說:為什么去今不遠的光景,都沒有聽說煙熏臘肉給大氣造成了嚴重污染呢?當然了,那個時候沒有動用PM2.5標準來檢測,檢測的話結果可能也是一樣。但那個時候天空畢竟是藍的、河水畢竟是清的,不用誰來用精確的數字宣布,卻一眼就可以看得到。哪里像現在,哪個地方一旦出現了藍天白云,微信圈里就欣喜若狂,紛紛炫耀給其他地方的“朋友”?
這種把大氣污染的“干將”歸咎于“日常生活”的做法,并非“只此一家”,而是“另有分店”,搞不好,還有成為趨勢的可能。在此之前,類似的事情先前已經掀起過一定的輿論風波。2013年10月,北京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在回答記者關于北京空氣質量問題時就表示:“城市大了之后,中國人習慣的烹飪,對PM2.5的貢獻也不小,希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潔空氣的工作。”北京也有專家建言:“在重污染日,可適當倡導綠色餐飲,建議市民少用炒、煎的方式做飯,減少油煙排放。”再早,2003年10月,媒體報道某教授居然認為“自行車比汽車污染更大”,雖然他旋即聲明“從未說過自行車過多是道路擁堵根本原因”,是媒體的曲解,但卻沒有否認前一點,并且還有重申的意味:我國的城市道路行駛速度一般在每小時20公里左右,道路利用率只有發達國家的30%。當汽車以時速20公里左右的速度行駛時,其消耗的功能最多、排放的尾氣最多、占道面積最多。機動車已經成為城市污染最主要的來源。而道路行駛速度緩慢的根本原因,就是摩托車、自行車占道擠道。還別說,邏輯上倒真沒有問題。該負責人當然也不是信口而出,估計他當時是看了中科院“大氣灰霾溯源”項目的報告,那項結論所鎖定的幾個主要污染“兇手”就是:燃煤、汽車、農業、沙塵、做飯、裝修。可惜,饒是其發言建立在“科學實驗觀測和研究”的基礎上,他還是遭到了網友的調侃,“這是要全民吃涼拌黃瓜來配合?”
我們當然要承認煙熏是污染源的一部分,但不承認它是起決定作用的那部分,充其量可視為壓垮大氣質量的最后一根稻草。“做飯污染”出來時,北京市環保局負責人的說法佐證了這一點:烹飪油煙對PM2.5肯定是有貢獻的,只是占比相對較小。傳統的食品加工乃至飲食習慣,屬于“陋習”的當然要改,但不分青紅皂白的歸咎,在我看來幾乎等于說了白說,以重慶市民而言,就此會放棄傳統的臘肉制作方法?所以,無論解決什么問題,還是要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把精力過于集中在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治理大氣污染上就不免使人生出一種擔心,擔心發力方向給弄錯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