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洪鈞:環境大數據為治霾決策提供了前提條件
1月31日,由經濟參考報牽頭,中國工業環保促進會發起,并與新華社等多家媒體聯合主辦的“治霾在行動”年度論壇暨2014中國治霾典型案例發布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圖為國家特聘專家、英國可持續發展中心高級環境顧問毛洪鈞作主旨發言。
以下為文字實錄:
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我是從事交通污染防治的學者。因為我不是大數據方面的專家,只能從對環境大數據的認識和興趣跟大家一起分享。
說到霧霾大家都很沉重,因為到今天,治霾工作僅僅是開始,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科學知識要依賴大數據,它對人群的影響都是非常復雜的單憑傳統方式很難有影響。我83年畢業,作為環境工程學院的畢業生,每一年采集的數據量只有240。到今天我國近千個檢測點已經與西方非常接近,現在是一個什么概念,我們現在每一個檢測點,每一年常規污染物,每一年產生一個點位的數據量,大概70800個數據。這些東西使得我們環境大數據的研究為治霾決策提供了一個前提條件,但是這些數據目前來講,還僅僅用在空氣污染指數、達標率,并沒有把數據集完整挖掘出來。
第二個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大數據環境健康方面的研究。我們國家高發癌癥已經從肝癌轉為肺癌,還有一個胃癌,我們食品安全的一些問題會導致胃癌發生,但是人們對這方面還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與肺癌相關的是大氣環境中帶來的健康的危險,在這方面我們可以講防不勝防。各種環境污染對人體污染有多大,特別是顆粒物也包括其他的污染物,以及聯合效應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大數據在這個方面有很廣闊的應用。另外一個大數據應用的問題就是如何來評估我們大氣污染防治,我們各個地區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最后我希望大家一起來共同推動數據公開這樣一個運動,讓大數據為治霾發揮更好的作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