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首次公布年度十大環保事件 治霾列入考核
山東省首次公布年度十大環保事件
治霾入考核體系、發2億“氣質”紅包等入選
近日,山東省環保廳組織了2014年度山東環保十大最具影響力事件評選,目前評選結果已經揭曉。這十大事件涵蓋了生態補償、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公眾參與等領域。
1.建立基于空氣質量改善的生態補償制度
2014年省級財政共發放生態補償資金2.1億元。17個設區城市 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濃度分別同比改善16.3%、11.3%、16.9%、4.2%。
2.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取得積極進展
南水北調東線山東段水質穩定達標,完成調水2億立方米。全省水環境質量實現了12年持續改善,省控重點污染河流COD平均濃度同比持平,氨氮平均濃度同比改善7.1%。在國家重點流域治污考核中,我省連續七次和五次榮獲淮河、海河流域第一名。
3.建立空氣質量逐年改善約束性機制
我省采取“信息公開、干部考核、生態補償、項目限批、責任追究”五項舉措。首次將PM2.5濃度現狀及改善率納入科學發展綜合考核體系。
4.第六屆綠博會在青島成功舉辦
“生態山東建設高層論壇暨第六屆綠色產業國際博覽會”于2014年11月14日在青島開幕。13個國家和地區的154家環保領域優秀企業和國際組織參展,13000多名專業觀眾參觀了綠博會。
5.開展馬踏湖退化濕地生態修復試點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馬踏湖湖面面積為96平方公里,隨著人類生產活動的日益加劇,馬踏湖面積銳減至不足原來的20%。湖泊生態功能嚴重退化。2013年,馬踏湖列為國家水質良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試點工作以來,湖區水質基本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馬踏湖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初步顯現。
6.環保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序銜接
2014年,省公安廳、省環保廳聯合部署打擊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專項整治行動,各級環保、公安聯勤聯動執法1539次; 環保部門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064件,處罰金額4479萬元,向公安機關移送環境違法犯罪案件和線索311件(條);公安機關偵辦環境資源案件990起,抓獲違法犯罪人員1581人,其中治安拘留96人,刑事拘留1103人,批準逮捕349人,移送起訴479人。
7.建立區域共治的邊界執法聯動工作機制
省環保廳出臺了《關于建立行政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的意見》,組織全省邊界相鄰地區簽訂環境執法聯動協議,建立了行政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工作機制,初步實現了邊界地區污染聯防聯控、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8.開展燃煤機組超低排放試點
山東頒布實施逐步加嚴的區域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配套制定煙氣超低排放檢測方法,標準的引導性作用初步顯現,一大批企業提前按照2020年的標準開展升級改造。截至2014年底,全省已有華能黃臺電廠9號機組等9臺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投運,已建和在建機組共達到23臺。
9.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
我省選取20個示范區(1個設區市、19個縣市區),開展了以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垃圾與污水處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歷史遺留工礦污染治理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連片整治。20個示范區三年投資約25億元,共實施1213個項目,對258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實施保護,新增生活污水處理能力4723.6萬噸/年、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能力221.5萬噸/年、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和處理能力22.2萬噸/年。
10.探索建立公眾參與良性互動的大環保格局
2014年山東省環保廳出臺 《山東省污水排放口環境信息公開技術規范》,公眾可以直接到排放口取樣,環保部門與民間環保組織經常深入探討環保工作,每月舉辦“環境監測開放日”,持續開展污染“隨手拍”,鼓勵公眾參與環境監管。建立政務網站、微博、微信、微視頻“一網三微”新型宣傳互動平臺,組建政務微博與個人工作微博相結合、省市縣三級環保部門聯動的微博工作體系。每月公開全省3429家重點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新標準執行情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