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統思維創新水質較好湖泊保護工作
湖泊是最為脆弱的水生生態系統,它與其流域盆地以及流入和流出的河流,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系統。湖泊流域是一個具有地域性和整體性特征的生態系統,對于一個特定地方的湖泊流域,其所有資源,包括水體、土地和生物資源都不是孤立的,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系統,它們以復雜方式相互作用。
因此,對于特定地方的湖泊流域生態系統,需要在地方層面上采取整體方式和系統方法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解決湖泊生態環境問題。
為何在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運用系統思維?
系統方法目的不僅僅是減少化學污染物,而是要考慮增強水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地方經濟繁榮。在一個地方以系統思維推進湖泊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的總體目標是以整體的方式保護、恢復和持續利用土地、水和生物資源,促進湖泊流域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湖泊所在的地方人民政府負責湖泊保護的具體實施,在地方以系統思維推進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在規劃方面,可以將流域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進行全方位的統籌規劃,有助于應對流域范圍內的各種環境壓力和資源環境問題;二是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要求地方所有相關各方參與,系統思維有助于促進相關各方合作,地方相關各方的參與可以進一步增強以系統的方式解決環境問題;三是以系統思維推進湖泊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既可以促進水質恢復又可以提高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能力。
湖泊流域水環境問題的系統性解決方案要具有高度的綜合性,要系統考慮影響水環境質量的多種因素,要制定系統性、整體性的解決方案來實現水質保護目標。管理決策不但考慮化學因子,例如點源的有毒物質、溶解氧等,還考慮一些非化學因子,例如棲息地的破壞、泥沙以及湖泊水位,在一些情況下還包括地方法規、土地利用控制以及棲息地的恢復等方面的方案。
如何運用系統思維創新水質較好湖泊保護工作?
湖泊是我國重要的自然資源,具有提供水源、養殖水產、維護生物多樣性、凈化水質等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對支持湖泊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湖泊環境保護直接關系到湖泊流域居民的生產、生活,關系到湖泊流域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國家生態安全,是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隨著湖泊流域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特別是近年來湖泊流域種(養)殖業、旅游業、采礦業以及沿湖工業和城鎮化的不斷發展,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壓力日益加大,一些水質較好湖泊面臨著水質退化、富營養化趨勢加重、湖濱濕地遭受破壞、湖面萎縮、威脅飲用水供給、損害公眾健康、損害地方經濟發展等嚴峻形勢。
針對水質較好湖泊日益面臨水質污染和生態退化的威脅,2011年財政部、環境保護部按照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原則,啟動了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工作中,堅持改革創新,以系統思維推進湖泊保護工作。
系統推進地方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要將環境保護和人們需求結合起來,考慮長期生態系統健康,培育經濟繁榮和環境資源之間的連接,鼓勵地方制定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并制定實現目標的具體行動,促進地方積極參與水質較好湖泊保護政策的實施,不斷改善具有重要飲用水水源或重要生態功能的湖泊環境質量。
如何以系統思維推進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具體工作思路如下:
第一,國家層面制定宏觀規劃,明確水質保護目標,提出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對策;第二,國家層面發揮中央部門技術優勢,加強對地方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指導和服務;第三,地方層面按照系統思維編制并實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落實國家確定的湖泊保護水質目標,將本地區環境保護的目標與國家相關規劃和政策相結合;第四,國家建立環境績效管理機制,加強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
(一)加強國家層面的宏觀規劃。環境保護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0年)》(環發[2014]138號,簡稱《規劃》),落實中央關于加強宏觀規劃的改革要求。
一是建立湖泊保護清單,突出目標約束。《規劃》建立了湖泊保護清單,明確了湖泊水質保護目標要求。
二是提出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措施,強調綜合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布局、污染防治、生態建設和修復、土地利用空間管控、保持湖泊合理水位和完善湖泊資源環境管理制度等對策措施,指導地方以系統方法保護湖泊生態環境。
三是改變項目清單規劃方式。《規劃》不包括具體工程項目清單。地方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編制實施方案,安排工程項目清單。
(二)強化技術指導和服務。按照建立服務型政府的要求,發揮中央部門技術優勢,加強對地方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的技術指導和服務。指導地方以系統思維編制并實施湖泊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
一是環境保護部組織編制并印發《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編制技術指南》等7項湖泊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指導文件,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增強地方湖泊保護工作能力。
二是組織技術單位對地方編制的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出具指導意見,幫助地方識別環境問題,確定優先領域,謀劃解決方案。
(三)地方以系統思維編制并實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促進地方積極參與《規劃》實施并實現湖泊保護目標。為實現國家確定的湖泊保護水質目標,將地區環境保護的目標與國家相關規劃相結合,《規劃》要求湖泊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負責湖泊保護工作的具體實施。地方政府根據水質目標,針對當地湖泊的環境問題,編制并實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系統解決湖泊環境問題,推動地方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
(四)建立環境績效管理機制。環境績效評價是監督管理地方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手段。財政部、環境保護部印發《江河湖泊生態環境保護項目資金績效評價暫行辦法》(財建[2014]650號,簡稱《績效辦法》)。《績效辦法》構建了以生態環境效益、投融資效率和管理效力為一體的系統評價指標體系,將地方湖泊環境保護的目標和任務的績效評價與國家環境保護對策相結合。《績效辦法》在促進生態保護、建立長效機制、提高財政政策效益、加強監督管理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貫徹保護優先方針,突出自然岸線保護、水質改善、污染物削減等環境指標,促進生態空間保護和水質改善。
二是落實依法治水、協作治水、全民監督的改革方針,突出地方建立法規制度、部門協作機制、信息公開等指標要求。
三是強調項目進度、投融資結構、預算執行等投融資效率績效指標,發揮財政資金對國家重大生態項目投資拉動作用。
四是首次借助國家衛星遙感對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的生態指標進行重點監控,保障環境績效評價結果的真實可靠。
地方以系統思維探索多樣化湖泊保護模式
在中央資金政策的引導帶動下,各地以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為指導,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采取系統方法和綜合措施,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湖泊保護模式,在地方法規制度建設、創新投融資模式、制定完善經濟政策、實施生態修復工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建立完善法規制度,依法治理保護。各地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制定完善當地湖泊保護法規制度,建立健全湖泊保護長效機制。截至目前,國家支持了62個湖泊中有24個湖泊建立了地方法規制度,明確了各湖泊保護法規制度要求。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明確湖泊生態保護紅線,依法保護湖濱生態敏感區,給湖泊留下更多的自然修復空間。例如,江蘇省淮安市政府批準并實施《白馬湖控制區管理規定》,《云南省撫仙湖保護條例》規定禁止開發區范圍。
二是嚴格環境準入。例如:黃山市制定了《太平湖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
三是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例如:碧流河水庫出臺了《大連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辦法》。
(二)創新投融資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地方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創新融資方式,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多種形式,吸引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
例如,淮安市與廣州普邦集團有限公司、江蘇東珠園林有限公司簽訂白馬湖保護PPP戰略合作協議,有效開展白馬湖生態涵養林及白馬湖沿湖及入湖河道河口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孟陰縣人民政府與中節能六合天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簽署云蒙湖臨沂城區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可持續開發項目ppp合作框架協議。
(三)制定完善經濟政策,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一是建立并完善湖泊流域內跨界生態補償機制,在實現跨區域協同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例如,千島湖率先建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2013年起,強化縣境流域內入湖水質生態補償考核,對鄉鎮實行最嚴格的交接斷面水質考核和補償制度。貴州省政府批準在清水江流域、紅楓湖及赤水河流域實施生態補償機制。重慶市長壽區每年向長壽湖流域上游墊江和梁平兩縣支付年度財政收入的1%作為生態補償資金,幫助墊江和梁平兩縣大力推進流域污染防治工程。
二是積極探索湖泊流域污染負荷削減的經濟政策。例如,云南省大理市出臺《大理市洱海流域畜禽糞便收集處理監管及獎補實施辦法(試行)》,對畜禽糞便收集處理的企業按照20元/噸進行補助。通過政府補助、企業運作,將畜禽糞便等污染物轉化為有機肥料,年收集洱海流域各種畜禽糞便近160萬噸。
(四)實施生態修復工程,促進綠色發展。各地大力推進湖泊流域生態修復項目工程建設,進一步改善湖泊生態環境質量,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促進流域生態經濟發展。
例如:邛海通過實施湖濱生態修復工程,邛海水域面積從不足27平方公里恢復到34平方公里,水質由Ⅱ~Ⅲ類提升至持續穩定達到Ⅱ類,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生態旅游得到了快速發展,邛瀘景區2013年接待游客1819.5萬人次,較2012年增長18.7%,實現旅游收入105.2億元,較2012年增長30.5%,旅游外匯收入286.7萬元。
(五)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恢復生態系統健康,增強湖泊流域持續發展能力。發展生態農業,轉變消耗資源的粗放式發展模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例如,白馬湖為改善湖泊生態環境,降低白馬湖水體面源污染,改變落后的粗放式養殖方式,開展白馬湖退漁還湖一期及二期工程,將白馬湖湖區圍網全部拆除,圩堤平毀,不合法漁具銷毀,退養面積近14萬畝,安置上岸漁民2600多戶、6250人。通過改變白馬湖湖區水產生產方式,將控制白馬湖面源污染與生態農業相結合,有效保護白馬湖湖體水質及周邊環境。
再如,撫仙湖流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對壩區農田,引進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實現規模經營,全面拆除塑料大棚,逐步淘汰鮮花、蔬菜等高污染品種,引進苗木公司,通過流轉農民土地,已建成苗木基地600余畝,大力鼓勵和引導農民重點發展苗木、藍莓等低污染種植品種。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