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縣實施環保"九策"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近年來,沂水縣堅持“生態立縣”,圍繞“改善環境質量、確保環境安全、服務科學發展”3條主線,將“技術三策”、“管理三策”和“組織三策”有機結合,密織環保監管治理立體網絡,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現。
治理污染、循環利用、生態保護,“技術三策”環保治理由堵到疏
該縣利用微煤霧化技術等技術手段治理工業污染,改變傳統燃燒蒸汽鍋爐的燃燒方式,其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塵等排放指標遠遠低于省標要求,接近天然氣水平。這一技術可使鍋爐熱效率達到98%以上,比傳統燃煤鍋爐提高熱效率40%,噸煤產蒸汽由行業平均的5.5噸提高到9噸以上,同等工況減少燃煤30%以上,節水20%。同時,園區及企業內部循環為企業節約了大量成本。通過產業鏈條的延伸,進入園區的原材料通過一道道工序,都能實現“吃干榨凈”。在循環利用的過程當中,實現了資源的充分利用和不斷升值。
此外,該縣以大沂河為主系,小沂河等其他河道為支系,截污清淤、修復增綠,打造出長40多公里的城市生態走廊和濱水景觀帶。投資5700萬元建設沂水沂河濕地南區和北區,與原大、小沂河濕地連片,建成國家級濕地公園。投資1000萬元建設生態科普教育基地,采用數字化交互媒體技術,全方位展示大氣、水、重金屬污染防治成果。在全縣10千米以上和城區范圍內的30條河道全面實行“河長制”管護制度。建設54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站,實現鎮街駐地、社區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
信息公開規范化、預警防控智能化、企業管理分類化,“管理三策”完善環保動態監管
沂水所有工業企業都安裝這種電子顯示屏,用于公開環境質量和企業排污信息,便于公眾監督。這些數據都實現了智能聯網,在縣環境預警指揮中心可以隨時調度企業的排污信息。并且在日排污水100立方米以上企業及所有廬山石化園區涉危、涉化企業全部安裝了水質在線檢測設施、廢氣在線檢測設施及視頻監控系統,實行24小時監控。一旦有企業廢水排放超標,水質在線監測設施就會立即報警,即時留樣,并在第一時間關閉應急閘閥,將超標水截入應急事故池暫存,確保環境安全。
該縣先后建設了“12369”智慧環保云平臺,實現了環保服務、監管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投資3000多萬元建成國家3級標準環境監測站;投資1500萬元建起了環境預警指揮中心、2個空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城區噪聲自動監測站和沂河入出境斷面監測站;投資8000萬元建設廬山化工園區環境安全防控體系……這一系列預警措施,實現了全縣環保監管的動態化。同時,該縣對企業實行分類化管理,將企業環保責任細化為履行環境安全等內容評定星級,不同星級實行差別化頻次監管,對污染輕、五星級企業下放到鄉鎮政府監管,對三星以下企業不定期監管,科學織密執法網絡。
選準著力點、構建大格局、打好組合拳,“組織三策”搭建環保共管大平臺
在黃山鋪鎮東上坪村,村莊整齊劃一,苗木錯落有致,村前小溪清澈見底,以“美麗的黃山我的家”為主題的文化墻既包含鄉土氣息,又滿蘊生態環保理念,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東上坪村是沂水縣生態建設的一個縮影。如今,全縣18個鄉鎮全部為省級生態鄉鎮,其中國家級生態鄉鎮10個。
在生態環保戰役中,該縣堅持把“生態立縣”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推動生態建設縣、鄉鎮、村“三級聯創”,創新了農村“八位一體”工作模式,構建起了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負責、環保牽頭、鄉鎮屬地管理、部門配合、公眾參與的環保工作大格局。在縣級層面強化環境監察大隊執法力量,在各鄉鎮設立環保辦,為村居配齊環保監督管理員,構建起“縣、鄉鎮、村”三級環保監管網絡。同時,針對畜禽養殖污染等各類熱點難點環境問題,靈活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開展重點流域、大氣、重金屬污染防治等十余項環保專項行動,打好了環保工作“組合拳”,構建起環保治理的銅墻鐵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