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亮出組合式空氣地圖 污染物濃度高低一目了然
上海市日前首次推出一組“空氣地圖”,受到廣泛關注。
這組特殊的地圖不僅能幫助公眾了解身邊的空氣質量,也通過特殊的方式提示公眾規避污染,保護身體健康。
上海市環保局有關人士介紹,“空氣地圖”今后將定期向社會發布。
污染信息一目了然
在上海市環保局發布的4張“空氣地圖”上,分別用紅、橙、黃、綠、藍的色譜,對應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4種主要大氣污染物濃度在全市的空間分布。
從圖中可以看出,總體上,上海市大氣污染物濃度呈“西高東低”的特征,長江口的崇明三島和浦東新區臨港滴水湖附近基本上是上海最干凈的地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崇明島正在建設國際生態島,幾乎沒有污染嚴重的工廠,并且當地樹林茂盛,有幾個自然保護區,又靠近東海,可以說是天然氧吧。臨港地區工廠和機動車較少,也緊靠大海,是清新海風的最大受益者。
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4張地圖仍不盡相同,特別是最高濃度區域的分布相差較大。
在“PM2.5地圖”中,全市最高濃度出現在接壤江浙的青浦區淀山湖周邊地區。但“PM10地圖”中,這一區域卻有一個“污染洼地”,最高值位于閔行區北部,毗鄰青浦、嘉定的區域。
實際上,這個3區交界處也是上海市二氧化氮濃度最高的地方。至于二氧化硫,由于全市各地都顯著優于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可以說含量是極低的。
據上海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組“空氣地圖”數據來自一個新建成的、覆蓋全市的空氣質量監測網。這張網由50個空氣質量實時監測站組成,每個站點都配備了價值數百萬元的設備。目前,上海是全國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密度最高的城市,這保證了“空氣地圖”的“高分辨率”。
此外,由于監測網直到去年6月才基本建成,因此,4張“空氣地圖”中“PM2.5地圖”的時間軸只覆蓋了去年的后7個月。上海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經驗,即使能導入去年前5個月的數據,也不會出現大的變化。
按圖索引專家答疑解惑
上海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同污染物的分布與其性質相關。PM2.5與污染物的跨區輸送與二次反應高度相關——淀山湖靠近內陸,最易受外省影響,同時,中心城區的污染物在西移途中,也可能經過復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轉化成PM2.5,最終在淀山湖區域聚集。
與之對應的是,PM10主要來自本地排放、揚塵等,跨區輸送效應不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淀山湖東岸為何既是PM2.5峰值區,同時又是PM10的低谷區。
至于二氧化氮,其濃度與機動車等的活動及企業、鍋爐高度相關,反映在地圖上,高峰值區域都是工業區和交通繁忙區域。
所有大氣污染物中,最受關注的無疑是PM2.5。去年,得益于較好的天氣條件以及一系列治理措施,上海全市年均PM2.5濃度同比降幅達16.1%,年均值為52微克/立方米,僅用兩年就完成了5年治理目標任務的80%,成效遠超預期。
盡管如此,52微克/立方米仍比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年均35微克/立方米高了48%,反映在“PM2.5地圖”上,只有崇明三島和滴水湖以北區域能達標。事實上,要達到這一國家二級標準相當不易:如果PM2.5濃度始終低于35微克/立方米,則意味著每天的空氣質量都要是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