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環縣如何整治白色污染
更新時間:2015-07-27 14:16
來源:
作者:
閱讀:870
慶陽市環縣是甘肅省“全膜種糧”大縣之一,由此每年產生的廢舊農膜接近萬噸,“白色污染”一度形勢嚴峻。不但耕地土壤受破壞,馬路兩邊的樹上、電線上,溝渠下到處都是白色地膜,一刮風,滿天飛。近年來,環縣以供銷系統“新網工程”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建設為抓手,按照“縣有加工企業、鄉有回收站、村有回收點”的目標,建成10個廢舊農膜初加工企業和50多個回收網點,廢舊農膜回收量從2011年2000多噸上升到2014年8200多噸,回收率從20%上升到80%左右,年總產值超過了710萬元,并且助農增收270余萬元,取得了較好的生態和社會效應。
廢舊農膜回收體系建設——
依托縣供銷系統“新網工程”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體系建設為主要抓手,因地制宜建立回收站點,實現了廢舊農膜回收縣、鄉、村、戶四級聯動的回收利用網絡體系
七月的隴上鄉下,塬上的日頭毒辣。木缽鎮的姚文虎正在地頭撿拾廢舊地膜,衣服已經濕透。“原來這上邊都是。現在都看不見了,都變成錢了!”滿臉淌著汗的姚文虎指著空中的電線說。馬路邊停著一輛農用三輪車,這是縣供銷社獎給他的,去年他撿拾回收廢舊地膜超過了100噸。在環縣,像姚文虎這樣的撿拾大戶有近80人。
“這些都是我們利用基層社發展的網點負責人,平時他們自己干,在春秋兩季忙時都要雇人撿拾廢地膜。”環縣供銷合作社副主任牛維哲說,今年環縣覆膜面積達到130萬畝,廢舊農膜總量近1萬噸,分布面廣、量大、任務重,各個回收網點都是起早貪黑地工作,“廢舊農膜埋在地下,難以降解,破壞土壤;隨意棄置,污染環境,破壞形象;焚燒處理,污染空氣,不利健康。當前,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回收利用。”
“供銷合作社通過與鄉鎮村組共同規劃建設網點,統一標準,實現了重點覆膜區域全覆蓋,建立了廢舊農膜回收縣、鄉、村、戶的四級聯動機制。”環縣供銷合作社主任戴仲文介紹。為了長遠發展,環縣政府制定了《環縣廢舊農膜回收資金補助辦法》及《環縣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管理辦法(試行)》,明確由縣供銷合作社負責廢膜回收管理及審核辦理資金補助手續,縣財政局向各回收網點核發資金,網點每回收1噸折純后的廢膜,縣財政給予200元補助,并根據網點廢膜運輸距離遠近,每噸給予不超過300元的運費補助。從2013年開始,環縣廢膜回收補貼資金從67.5萬元提高到100萬元。
“過去可能給老百姓一包煙或者牙膏、洗衣粉,都能換到廢舊地膜。現在不行,老百姓都是自己把地膜撿拾干凈,直接送到回收點或者在地頭按市價賣。”戴仲文說,這幾年的春秋農忙季節,在環縣城鄉公路上滿載廢舊農膜的三輪車、拖拉機、汽車隨處可見。木缽鎮高寨村瑞利塑業加工廠回收點的經理李世鴻說:“收購高峰期,每天少則收購五六十噸,多則能達到百噸。”
木缽鎮周灣村回收點的負責人白全鵬交完承包區域的廢舊農膜后,就開著供銷社配發的回收車進山上塬撿拾收購,車到不了的地方就肩背擔挑。他說撿拾一車廢舊農膜能賣300多元,縣政府每噸還能補助近500元,年收入能達到7萬元。
環縣供銷合作社副主任蘇治庭介紹,為了使回收價格相對公平,縣供銷社合作社確定了廢舊農膜回收指導價格,制定了回收站點上門入戶回收每公斤折純價0.4元,農戶到站點交售每公斤折純價0.5元,站點向加工廠交售每方折純價100元,兼顧了加工廠、回收站點和農戶三者的利益。同時,供銷社合作社向建設質量高、成績突出的20個鄉鎮回收站配發了回收車和臺秤,支持開展流動回收。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