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鋼:鋼鐵工業綠色轉型引領者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柳鋼”,始建于1958年。經過50多年的不斷發展壯大,年主營業務收入600億元以上,是立足鋼鐵主業、多元化經營的我國華南和西南地區最大、最先進的鋼鐵聯合企業,躋身于中國500強企業之列。
“十二五”以來,柳鋼以全新的發展理念,深入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大手筆書寫著現代鋼鐵企業與山水城市和諧相融的動人故事。
2012年,榮獲“全國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骨干企業”稱號;2013年,率先被國家工信部列為第一批符合《鋼鐵行業規范條件》的45家企業之一;2015年,在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鋼企綠色評級中名列十二位,屬綠色鋼企方陣。
一項項沉甸甸的榮譽和成績,是柳鋼做好環保工作的緊迫感和使命感的真實寫照,展示中國鋼鐵企業生態文明建設新形象,堅持做節能減排、綠色轉型的實踐者和引領者。
■企業轉型與環保建設同步實施
進入“十二五”時期,在鋼鐵產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治理鋼企污染的聲勢漸隆,國家不斷出臺鐵腕政策,旨在通過政策倒逼,使部分高耗能、重污染的企業退出市場。
既然如此,環保工作是全面退守,還是激流勇進?作為廣西工業企業的脊梁,同時也是能源消耗大戶的柳鋼,如何形成共識、搶先一步、主動實踐,事關柳鋼能否領跑廣西低碳經濟發展潮流,能否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2011年,淘汰3座25t/h—35t/h中壓燃氣鍋爐及發電設施,建設了一座220t/h高溫高壓燃氣鍋爐及發電設施。
2012至2013年,先后拆除3座節能設備和環保設施落后,余熱、煤氣回收能力低的40噸小轉爐,一次性淘汰落后煉鋼產能200多萬噸。同時,改建成2座150噸大轉爐,并將濕法除塵改成干法除塵等技術。
2013年,焦化煤調濕技術改造工程正式竣工投產,可蒸發掉濕煤中約4%的水分,每噸焦炭可降低耗熱量約150兆焦,每年可以減少標煤消耗量2萬多噸,減少焦化廢水產生量約15萬多噸,增產焦炭5萬噸以上。
在裝備技術不斷更新換代同時,柳鋼人加強自主創新,推出“三高三大一多一低”高爐操作、轉爐“負能煉鋼”、鋼坯輥道熱送等技術,促進各項能耗指標持續下降。
2011年,柳鋼噸鋼綜合能耗為656.9千克標煤,2015年降至574千克標煤。截至2015年6月,“十二五”期間累計實現節能65.51萬噸標準煤,完成“十二五”國家《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實施方案》下達的柳鋼節能目標61.76萬噸標準煤的106%。
■循環經濟助建綠色生態鋼企
鋼鐵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形成工業“三廢”不可避免。如何處理工業“三廢”?如果直接外排,必將污染環境,這個問題也曾經讓柳鋼人頭疼不已。
但如今在柳鋼人的意識中,每一種工業“三廢”都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貴資源,回收余熱余能可以用來發電、回用廢水可以減少新水消耗、綜合處理廢渣可以用來生產水泥替代品超細粉、綜合處理廢氣可以回收生產化產品……
余熱余能回收發電
“點天燈”在“十二五”初,對于柳鋼人來說并不陌生。在煙囪上熊熊燃燒的火焰,燒掉的不僅是寶貴的煤氣資源,更污染了大氣環境。為了節能,柳鋼將所有高爐均配備有TRT發電機組,利用高爐爐頂煤氣壓差帶動發電機發電,高爐TRT年發電量可達到5.2億kWh,噸鐵發電量接近48kWh,達國內領先水平。同時建設3座8萬m3轉爐煤氣柜及加壓站,實現轉爐、焦爐煤氣全回收;利用富余煤氣進行了3臺220t/h煤氣鍋爐發電、二期50MW的CCPP發電機組建設,基本實現煤氣“零”放散目標。
通過把焦爐煤氣、高爐煤氣、轉爐煤氣和余熱余能全都作為資源進行有效回收并加以綜合利用,柳鋼每年自發電量可達45億千瓦時以上,占企業總用電量的78%,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并給柳鋼帶來了巨大的效益。
廢水截留回用
柳州雨水充沛,可以說柳江河不缺水,坐落在柳江河畔的柳鋼取水方便且成本低。雖然工業廢水循環處理的成本比從柳江河直接取用新水的成本高出數倍,但柳鋼堅持自主處理廢水循環使用,僅抽取少量新水用于補充蒸發的水損失。在“十一五”期間,柳鋼投資1.2億元先后建設3座工業廢水集中處理站,工業廢水集中處理能力達到每天26萬噸,實現廢水循環利用。這些水將作為工業補充用水,再次進入工業用水管網,還有一部分會用于廠區道路噴灑及綠化灌溉。1號工業廢水處理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前柳鋼已經形成了封閉式的“水→廢水→處理→回用水”循環利用模式,整個生產流程不外排廢水。
2007年起,柳鋼投入大量資金建焦化干熄焦裝置,以惰性氣體置換焦炭熱能的干熄焦工藝取代水熄焦工藝,每年節水250萬噸。
2013年建設一套焦化廢水深度處理系統,采用淺層砂濾與樹脂吸附相結合的工藝,為國內首次將樹脂吸附工藝運用于焦化廢水處理,主要降低廢水中的色度、COD和懸浮物,該尾水全部送至煉鐵高爐當沖渣補充水使用。
廢渣綜合利用
“十二五”期間,柳鋼年鐵、鋼生產能力均超千萬噸,高爐、轉爐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水渣、鋼渣,卻沒有成為固體廢棄物污染,反而變成了柳鋼人眼中的“香餑餑”。
2011年9月,120萬噸熱燜渣生產線在B區金鵬循環經濟工業園開工建設,該生產線采用國內先進的熱燜處理工藝,生產出可再回爐的廢鋼、渣鋼以及用于建筑等行業的尾渣,實現渣資源的綜合利用。
在自治區循環經濟現場評估驗收中,“資源產出、資源消耗、資源綜合利用、廢物排放”四項考核指標共23個小指標中,柳鋼全部達到一級指標水平,達到了自治區工業循環經濟示范企業標準,榮獲廣西“自治區工業循環經濟先進企業”稱號。
■環境治理呵護美麗宜居城市
曾經令柳州“名噪一時”的“酸雨”雖然已逐漸淡出了市民的記憶,但是市民卻不敢忘記曾經的傷痛。柳州市民發起的“要柳州,還是要柳鋼”的討論,也深深刺痛了柳鋼人的心。
近年來,柳鋼累計投資60多億元,對廢氣、廢水、廢渣實施全面治理,建成“三廢”治理設施500多臺套,噸鋼環保設施運行費用達150元,環保治理集成了先進的技術,有些技術自主研發,在國內處于先進水平。
其中,柳鋼技術人員自主研發的氨法脫硫技術,采用焦化氨水作為氨源,用于燒結、球團生產線煙氣脫硫,實現“以廢治廢”,二氧化硫脫除效率大于95%,并有約20%的脫硝能力,生產硫酸銨為農用化肥,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
自2007年第一套氨法燒結煙氣脫硫裝置成功投用后,2014年2月伴隨著3號360㎡燒結機煙氣脫硫工程竣工投產,柳鋼在國內鋼鐵企業中率先實現了燒結機煙氣全脫硫。2015年6月,柳鋼球團煙氣脫硫系統投入正式使用。至此,柳鋼燒結和球團生產線實現了煙氣全脫硫,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2.5萬噸。
2012年10月,柳鋼轉爐廠小轉爐大型化改造工程竣工投產,其采用了國內最流行的一次煙氣凈化技術—LT干法除塵,與濕法除塵相比,實測煙囪排放粉塵濃度由原來200mg/Nm3—300mg/Nm3降至現在的20mg/Nm3以內,年減少大氣粉塵排放量約150噸。
2015年10月,迄今國內轉爐煙氣干法除塵領域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濕法改干法系統工程—柳鋼轉爐煙氣除塵技術改造項目順利投產,采用先進的干法除塵技術,除塵灰運用氣力輸送系統進行輸送,解決了二次運輸和二次揚塵的弊端,屬國內首創,轉爐煉鋼過程完全實現清潔生產。其中,3號轉爐煙氣除塵項目凈化后一次煙氣含塵濃度低于15mg/Nm3,遠優于國家新污染物排放標準50mg/Nm3,每年減少煙塵排放量200噸,增加回收利用含鐵粉塵3900噸。
目前,焦爐、高爐、轉爐、燒結等工序均配套技術先進的除塵工藝,保證顆粒物排放達標。同時,運用更加環保的工藝技術進行設備改造,如運用預荷電技術改造燒結煙氣電除塵器,使用新型濾袋取代高爐袋式除塵器,確保排放顆粒物濃度均遠優于新標準。
同時,柳鋼所有的生產工序均配套廢水循環處理系統,焦化廢水應用AAO生物脫氮加樹脂吸附深度處理技術,實現焦化尾水回用,確保了工業水循環利用率達到98%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石油類等污染物排放大幅度減少,實現工業廢水近“零排放”。
“十二五”期間,鋼鐵行業形勢波詭云譎,企業生產經營步履維艱。柳鋼始終牢記肩負的社會責任,以打造國內鋼鐵行業環保標桿為目標,實現綠色崛起。五年來,隨著一批批落后產能的不斷淘汰、先進環保裝備的不斷引入、前沿綠色技術的不斷推廣應用,在祖國南疆耀目崛起了一座綠色美麗的新柳鋼,展示著中國鋼鐵企業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形象。
■綠色發展開啟生態文明新征程
春潮滾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已經進入決勝階段;綠色發展,開啟生態文明新征程。
“十三五”柳鋼綠色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以建設綠色柳鋼為出發點,認真貫徹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理念,以環保新規為準繩,使公司環境升級,以清潔生產為著力點,提升環境質量,以循環經濟為中心,加強“三廢”治理與利用,依靠科技創新,創建與山水城市和諧相融的現代化鋼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