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化工新區零排放是如何做到的
這邊“吃”進水渣、鋼渣和煤渣“廢棄物”,那邊“吐”出暢銷海外的綠色環保型建材產品。
眼下,青島潤億豐泰新材料公司自主研發的生產線正在炎炎夏日里高速運轉,該公司總經理劉耀華并不擔心市場需求和原料供應。他的放松是有理由的——附近的青鋼集團正源源不斷地為潤億豐泰供應著原材料,確保這家企業維持著210萬噸的產能。
潤億豐泰所在的青島董家口經濟區是國家發改委批復,全國唯一一個以循環經濟發展為導向指導開發建設的區域。這里聚集著一大批與潤億豐泰一樣的企業,它們與青鋼集團共生共存,構建起“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體系。
“青鋼原先在青島市區,它搬遷到董家口經濟區,不是簡單的空間移動,而是構建緊密共生的上下游鋼鐵產業鏈,建立了中法水務污水處理廠、潤億清潔能源、潤億豐泰新材料等這些與‘青鋼’配套的項目。”青島董家口經濟區工委副書記、管委常務副主任封洪海對科技日報記者說,“我們在打造一個循環經濟發展典范。”
排放廢氣是煉鋼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通過引進先進技術,青島潤億清潔能源公司將青鋼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高爐、焦爐、轉爐煤氣和干熄焦蒸汽、燒結余熱、高爐壓差,以節約、可循環的方式生產出電力、蒸汽和熱水,并將電能供給青鋼集團再使用,由此每年帶來數億元效益。
封洪海向記者表示:“青鋼”項目自審批初期就著力建設環保循環體系,建立了原料流、產品流、能源、水源四個循環。比如,“青鋼”所有水源除蒸發外全部回收利用,真正實現了廢水“零排放”。
與青鋼類似,海晶化工是駐區老企業。海晶化工集團副總經理苗春葆對記者說,海晶化工產業園內企業間及周邊企業間已經建立起了自產品上游(生產助劑)至產品下游(產品及副產品)的一整套的循環體系。
他梳理這個鏈條:博豐化學公司生產的聚氯乙烯生產助劑供給海晶化工公司生產使用,后者生產的燒堿供給東岳泡花堿公司生產偏硅酸鈉使用,海晶化工公司生產過程產生的副產品氫氣和鹽酸供給GTM金紅石項目生產人造金紅石和鐵紅粉,鐵紅粉作為鋼爐脫氧劑供給青鋼煉鋼使用。
此外,海晶化工公司為青島堿業新材料提供工業蒸汽,后者生產的苯乙烯又供給益凱新材料公司作為生產合成橡膠的原料,益凱新材料生產的橡膠供給雙星綠色輪胎項目生產橡膠輪胎使用。
將園區內企業廢料“吃干榨盡”,在企業間循環利用起來是董家口大循環經濟的重要一環,但這還不夠。
已投產運營的中石化LNG項目并沒有傳統意義上石化項目的污染,而成了董家口選擇綠色項目的例證——其一期工程投運后,減排二氧化碳480萬噸,與燃煤發電相比,減排二氧化硫52萬噸。
“實行最嚴格的項目準入制度,嚴把項目審核關,嚴禁‘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企業入駐經濟區,對在安全環保審核中不符合標準的項目一律不準入駐,從源頭控制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董家口經濟區管委副主任吳顯燁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